“我的医生父母正在无所畏惧地帮助同胞们,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在驻美使馆教育处指导下,留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津瑶,带着学联制定的口罩分发方案,保证了该校99%的中国师生拿到了口罩;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罗子峻组织志愿者把口罩送到当地中国留学人员的家门口;在欧洲、非洲,留学人员和华侨华人自发捐款捐物,从国内采购物资,支援所在国家抗疫;在罗马,留学人员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里;在东京街头,留学人员免费向市民发放口罩……
在肆虐的疫情面前,更多的海外留学人员用自己的所学参与互助抗疫。在驻德使馆教育处指导下,孙瑶瑶作为德国华人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协会成员一起整理完成了《留德疫情安心手册》,把自己疫情期间的许多切身体会,传递、分享给在德留学人员。
“我给英国卫生部官方推特设置了提醒,每天他们一发信息,我就把当天数字输入建好的模型,然后更新图表就行了。我的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有这个基础。”自3月5日起,在英国利兹大学留学的吴每天都会在推特上发布自制的英国疫情图表,帮助大家了解疫情发展情况。一段时间内,从英国下议院议员、地方议会议长,到医生、民众,许多人成了他的“粉丝”,英国卫生部工作人员甚至给他打电话致谢。
“请放心,做好居家隔离,减少人员接触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我们会提供最专业的治疗。”正在法国克莱蒙奥凡涅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翟若阳加入了全法中国学联医疗咨询小组,每天都要这样安抚和帮助大量情绪低落的同学;在德国波恩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医学学者报名支援德国医疗机构;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系博士后刘秀云与当地学生学者建立了网络问诊平台,并举办网上医疗讲座……这样跨越种群和语言文化而守望相助、心手相连的故事,每天都在海外留学人员中上演着。
疫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能回来,就非常知足,对祖国除了感恩,还是感恩!”由于学校关闭宿舍、舍友防疫意识弱等原因,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海外留学人员辗转回到祖国。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的回国经历里,“感恩”和“遵守隔离规定”是最聚焦的两个话题。
春节期间,在韩国大邱留学的赵奕霖总是挂念着在防疫一线的母亲,但大邱疫情暴发后,全家人更担心他的健康。3月10日,经慎重考虑的赵奕霖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启程回国。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N95口罩外加上一副医用口罩。34个小时的颠簸,汗水早已湿透了衣服,但直到下了飞机、坐上前往隔离酒店的车,他才脱下防护服。
“全副武装”、主动申报、自觉隔离、“教科书式回国”,在海外留学人员圈内传播开来。决定回国是仓促的,但对于沿途防护,留学人员不敢有一丝松懈。
“祖国的战‘疫’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安心隔离就是在助祖国抗疫。”“竭尽全力做好防护措施,不给祖国添麻烦。”“感激所有检测人员,我能回来特别幸福。”……在网络上,不少陆续回到祖国的留学人员写下了他们的心声。
“疫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回到祖国怀抱的他们选择站到抗疫前线,保卫家园。2019年12月底,在悉尼大学留学的方梓烨回到东莞准备过年,没想到疫情突然来袭。家人把社区正在组建疫情翻译组的通知转发给他,他毫不犹豫报名参加。
“你从哪里来?在哪中转过?”“你的航班号是什么?联系方式是什么……”方梓烨每天用英语、日语询问需要集中医学观察及居家医学观察的境外人员。由于航班时间的不确定性,他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是常事。
在山西太原,在南非主修英语教育专业的李锐鹏则帮着翻译山西省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英文文件。他所在的“防疫情翻译志愿者服务队”里,像他一样的志愿者有50多人,翻译语言涵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个语种,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为海关、机场、车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翻译服务。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联合国”。
在社区入户调查的队伍里、在免费线上英语课程里、在居民心理辅导室里……归国的留学人员正活跃在抗疫的基层一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