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侧重“惠”,新型金融科技公司侧重“普”的过程中,两者的融合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日前,在由一本财经主办的第二届银行创新与金融科技融合高峰论坛上,众多业界人士及专家提到了上述看法。
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型金融科技公司之所以走向融合,在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看来,现在不采用金融科技的商业银行,其实已经灭亡了。新的科技与金融结合会形成一种“转基因”的金融机构。
上海华瑞银行原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孙中东指出,银行面对海量互联网场景,数字化能力不足,决策慢、效率低;对接互联网场景缺少方法和工具,体验差,风控模型研发慢。
“金融科技一直在做的是‘普’,问题是从‘普’往‘惠’发展受到制约。传统金融重点在‘惠’,而做到‘普’还不够。”微贷网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叶巍指出,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从“普”往“惠”靠拢。
闪银联合创始人兼CIO李昊认为,目前金融科技和银行合作正在走向成熟。一是用户层面,双方从追求高效获客进入到追求用户精细化运营阶段,即从追求量到追求质。早期,伴随持续释放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双方的合作更关注如何高效获客。现在,随着行业由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双方的合作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更追求如何进一步提升业务效率、客户体验,以及优化成本。
二是机构层面,双方的合作模式由松散式合作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早期的合作中,金融机构更多把金融科技公司当作获客的合作伙伴,即渠道,金融科技企业在金融机构外部,承担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现在,双方的合作更多是把金融科技内化到金融机构里,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以此实现服务升级。
李昊还指出,开放银行发展遇到的问题是,银行提供的服务虽然很多元,但在现有模式下,用户更多是对场景和渠道的信任。如何将用户的信任从场景和渠道迁移到银行本身,进而带来更多的交叉销售和更深度的用户价值挖掘?有一个解决思路是让用户与银行相互信任,更多的是建立在面对面的视角,以此带来的金融科技的机遇,是在保证监管的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用科技把更多的线下场景挖掘出来,让更多的非网点实现网点化,并变成银行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触点。这是一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式。
金融科技公司为银行赋能进展如何?广发银行零售业务原首席风险官王玉海发现,大部分的金融科技公司赋能,到“授人以鱼”的层面就停止了。金融科技的赋能一定要有新的路径,可以归结为“授人以鱼并且授人以渔”。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称,双方的融合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银行直接投资金融科技公司。他列举了美国五大银行投资金融科技的例子,其中支付结算所占的比例最高。
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方面,飞贷金融科技高级合伙人潘静认为,“我们在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发现,可能受到地域的限制,还有本身对人才吸引力的限制,这些中小银行在风控、大数据等领域,很难吸引到足够优秀的人才,去承接想做的服务和能力交付。”
“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用更前瞻的视角,站在银行的角度考虑整个业务规划,并从最终的业务和能力建设角度出发,提供落地性、可行性强、可支持长期发展的方案给银行,助力银行的能力建设。”
在金融科技的下半场,获客与风控将如何调整?小赢科技金融产品总经理孟召兵指出,在金融科技发展早期,有些是伪金融科技,最终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掉,“下半场才刚刚开始”。而要让金融实现普惠,路还很长。
马上消费金融首席数据决策科学家董骝焕认为,获客、风控等方法论、模型和数据采集体系技术现在非常成熟,但逐步会呈现出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者保护和隐私权保护。在下半场,这个议题会获得更大权重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