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 通讯员 张黎黎
70年前,西藏和平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广大农奴对新生活有了最起码“吃饱、穿暖”的祈愿。
10年前,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力奔跑了几十年的西藏,贫困发生率依然将近30%。
2019年底,西藏全部贫困县区实现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历史从此改写。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70年的岁月年轮里,刻下了西藏360多万名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路镌写着艰辛,又洋溢着甜蜜。
3个高原村庄,3条“蝶变”之路,它们各自在一方贫瘠里涅槃,却又一起写下了雪域美好新生活的壮美“画卷”。
岗村:交通要道上的“留守”之困
岗村,位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甲措雄乡,距市区仅28公里。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这个距离城镇中心近、道路交通便利的小村庄,开始面临属于它的“小困境”: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向城市“出走”,留下的大多是妇孺老弱。
岗村耕地面积1350亩,户均近20亩,由于没有从事重体力生产的劳动力,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增收能力不足。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公安局驻村点恰好就在岗村。2020年2月,又是一批工作队轮换。驻村工作队队长、桑珠孜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唐清泉发现一个问题:岗村为实现脱贫,近几年修建了51座温室大棚,用于弥补农业发展的疲软,但由于缺少技术支持,再加上市场信息匮乏,这些大棚并没有产生预期收益。
由于不需要重劳动力,唐清泉觉得岗村的特殊情况还真适合“大棚致富”。
唐清泉和驻村工作队首先开始攻克技术难关。他们积极协调桑珠孜区农业农村局定期为村民讲解温室种植技术,手把手指导栽培、浇灌等。随后,通过与市区各单位沟通,采用“单位食堂+种植基地”的订单模式,解决了前期岗村蔬菜销路问题。
不到半年时间,岗村已向桑珠孜区公安局提供蔬菜8批,就地带动就业102人。村民的温室大棚有了“订单”,民警的餐桌上有了新鲜蔬菜,这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得到了村民和民警的认可。
留守村民个个变致富能手。而今的岗村,有了朝气、有了活力,“留守”小村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格林村:小康村“脱贫固本”有策
一栋栋崭新的二层藏式小楼,与门前各色鲜艳的花朵交相辉映,格外美丽。身着门巴族服饰的村民在菜园、果园里忙忙碌碌,相得益彰。
这里是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与岗村的交通便利不同,2016年格林村到背崩乡政府的公路才得以通行。
作为西藏边境小康示范村,格林村早些年光景并没有如此光鲜。村党支部曾遭墨脱县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多靠简单的农业生产和各种补贴生活,是出了名的“脏乱差”贫困村。
“公安厅各驻村工作队坚持发挥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村情民意调查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致富帮扶员‘五大员’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找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申报项目,协调落实资金,帮助驻地建设惠民项目。”自治区公安厅警务综合行动总队(强基办)政委肖旭东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这一做法在格林村得到了最好的印证。2019年,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全国脱贫攻坚吹响冲锋号后,林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黄家斌主动申请到格林村任第一书记,投身脱贫攻坚一线。
黄家斌协助村“两委”狠抓党员队伍,发动群众,建设扶贫茶园385亩,2020年首次采茶增收6万余元。
随着电商走进千家万户,黄家斌把眼光投向了电商微信带货,开展消费扶贫。他多次邀请县电商公司到村内开展培训,引导村内有文化的年轻人网上销售村内滞销的红米、木碗、草药等特产。
此外,黄家斌还带动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如今的格林村家家有菜园,户户种果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每户直接增收2000多元,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强基固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夏村:边境高山上的主动脱贫
在铁皮搭建的小卖部里,班典熟练地拾掇着,方便面、小零食、饮料,可供过路行人简单需求。
小卖部对面,是班典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建立的加水点,这里是从日喀则市吉隆县城到吉隆镇的必经之路,靠小卖部和加水点,最多时班典一天收入有400元,和以前典型贫困户的生活是天壤之别。
夏村,是吉隆县的一个小村庄,仅22户106人。从宗嘎镇到夏村,还要绕过一座20几个弯道的高山。交通的闭塞,让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鲜少与外界交流。
2018年12月,日喀则市吉隆县公安局新村便民警务站站长尼玛索朗带领工作队入驻夏村。驻村前夕,村里有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工作队按照既“管肚子”又“管脑子”的要求,以村委会为阵地,系统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及西藏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提高群众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知晓率,增强“我要富”的信心和决心。
夏村贫困户班典找到驻村工作队,表达了自己要用双手脱贫致富的愿望。“在前期的调研中,我清楚地记得班典因视力障碍,依靠党和政府的各类惠民政策维持生活。”班典主动脱贫的“觉醒”,给尼玛索朗带来极大触动。
工作队立即想办法帮他寻找致富门路。很快,长期闲置的夏村大车临时加水点成为班典“自力更生”的工作。加水点对面是搅拌站,每天从加水点经过的车辆很多,驻村工作队又鼓励班典经营起一个小卖部。
现在班典在加水点和小卖部忙得热火朝天,妻子在家种地,儿子在县完小读书,小日子充实而满意。
不管是受城镇化冲击的岗村、在小康示范路上崭露头角的格林村,还是信息闭塞的夏村,在脱贫的道路上,他们有各自的“症结”和“难题”,有不同的困扰和焦虑,但奔向新生活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仍在前方,雪域高原上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