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没有发明专利,仨员工里就有俩搞销售,靠第三方品牌赚钱,现在想上创业板……
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虽然与科创板不完全相同,但创业板的定位也反复提及一个“创新”。
对于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来说,公司的研发能力至关重要。
6月3日,上海优宁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宁维”)将创业板IPO上会,但其不但没有一项发明专利,研发费用率仅1%,而且销售的产品大多数是第三方品牌。
研发人员数量存疑
优宁维在上会稿中的自我介绍为,公司是一家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和生物医药企业等,提供以抗体为核心的生命科学试剂及相关仪器、耗材和综合技术服务的科学服务商。
然而,“科学服务商”优宁维的研发费用却明显低于销售费用。
2017年至2020年,优宁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17.44万元、589.88万元、863.40万元、873.37万元,销售费用则分别为3832.54万元、5203.43万元、6622.52万元、6744.53万元,销售费用的合计数为研发费用的8.47倍。
另外,优宁维2017年至2020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2亿元、6.04亿元、7.87亿元、8.49亿元,初步计算优宁维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74%、0.98%、1.1%、1.03%。而截至2021年5月31日,创业板注册制企业2020年平均研发费用率为4.33%,研发费用率的中位数也有3.82%。
此外,优宁维上会稿中没有一项发明专利,只有6项实用新型专利,且公司的研发人员变动十分“复杂”。
上会稿显示,优宁维2020年年末的研发人员为42人,而公司2020年研发人员平均人数为28.5人(各期1月末与12月末人数平均值)。以此计算,公司2020年1月末的研发人员人数为15人。同时,优宁维2019年年末和2020年6月末研发人员人数为51人和36人,按同种算法公司2019年1月末研发人员人数为8人。
整体来看,优宁维2018年的平均研发人员人数为26.5人,2019年1月末为8人,2019年12月末为51人,2020年1月末为15人,2020年6月末为36人,2020年12月末为42人,其波动可谓剧烈。
对此,优宁维对IPO日报表示,对于人员结构等相关情况,公司均严格根据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充分披露,详情可参考公司创业板问询回复及最新版招股书。
不过,记者在优宁维上会稿和问询回复函中仅找到,“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IT研发人员19人,较2019年12月31日减少5人,主要系为了提升IT开发效率,公司将原有IT相关开发语言由PHP转换为JAVA并同步调整了相应 IT 研发人员数量所致。”
但这似乎还是难以解释上述研发人员的剧烈变化。
科技属性不足?
IPO日报发现,优宁维不仅没有发明专利,其自有品牌收入规模还较小,主要为销售第三方品牌产品。
2018年至2020年(下称“报告期”),优宁维8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都来自生命科学试剂,而生命科学试剂中绝大多数又来自第三方品牌。这导致了,来自于生命科学试剂中第三方品牌的收入便占优宁维主营业务收入的82.19%、82.37%、83.33%。
另外,优宁维第二大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耗材中,第三方品牌的占比或许不低。比如,优宁维系MSD品牌仪器代理,MSD品牌仪器收入在报告期内分别为1817.29万元、2780.65万元、3736.4万元,占优宁维同期仪器收入的26.37%、35.67%、59.03%。
成本角度来看,优宁维报告期的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4.74亿元、6.06亿元、6.47亿元,其中98%以上均为成品采购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优宁维在申报稿中称自己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M)”中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M75)”中“生物技术推广服务(M7512)”。
但遭深交所质疑后,优宁维上会稿中所属行业已换成“批发和零售业(F)”中的“批发业(F51)”,所属门类都更换了。
截至2021年5月31日,东方财富显示,属于生物技术推广服务的上市公司市盈率的中位数高达821.56倍,而批发业只有22.79倍。
三个员工有两个搞销售
从人员结构来看,优宁维2020年年末总员工人数为445人,销售人员288人,占总人数的64.72%。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销售人员总数是公司把物流人员从销售人员中剥离后的情况,此前优宁维2019年年末销售人员为35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高达73.06%。
可以看出,优宁维多数工作人员是销售人员。
此次IPO,优宁维的募投项目也与营销有关。优宁维拟募集资金2.83亿元,1.49亿元用于线上营销网络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和线下营销及服务网络升级项目,5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8431.58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
在此背景下,深交所也质疑优宁维是否符合创业板定位。
对此,优宁维在上会稿中列举了多个理由,比如公司业务虽主要为代理生命科学试剂业务,但生命科学试剂的销售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公司需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公司持续加大产品类、服务类及业务平台类核心技术的创新,以全面支撑平台服务的顺利开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是否符合上市板块的定位也是监管层关注的地方,比如被否企业长沙兴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被科创板上市委质疑科创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