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出席,发布解读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罗延枫主持新闻发布会。
《金融时报》进行了重点梳理。
去年金融让利实体经济
银行盈利下降2.7%
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0.24万亿元。阮健弘指出,这个数量虽然少于上年同期,但仍然是季度增量的次高水平。从结构上来看,金融机构信贷稳字当头,资本市场融资大幅度增加,债券市场在上年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少增长,总体上看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保持平稳。
去年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同时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阮健弘指出,一方面2020年商业银行盈利下降了2.7%,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向实体进行了更多的让利,2020年末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比上年末下降了10个基点。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以来单位贷款的逾期金额和逾期率实现了双降。从结构上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八类行业受益较好,逾期金额出现了下降;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均获得良好的流动性支持,单位贷款逾期金额减少,逾期率回落;户均逾期金额变小,金融风险集中度下降。
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孙国峰介绍,从总量看,3月末M2同比增长9.4%,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6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对经济恢复保持了稳固的支持力度。
从结构看,对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分类施策、适时适度调整,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于去年实施完毕,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国务院部署延续至2021年12月末。同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于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从利率看,2021年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56%,较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76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孙国峰表示,下一步要坚持跨周期设计理念,兼顾当前和长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到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
不会额外增加银行负担
近期,《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出炉。这一监管要求对银行业的资金压力有多大?
李斌表示,总的来看,附加监管规定有利于系统重要性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实力和损失吸收能力。目前第一组到第五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初步设定是0.25%、0.5%、0.75%、1%和1.5%,五组之间过渡比较平滑,整体水平与国际要求相适应,相对于我国银行业目前实际资本水平压力不大。如果银行同时遭认定为我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那么附加监管要求也不会叠加,采用二者孰高原则确定,不会额外增加银行负担。
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
近期在部分房价上涨预期较强、炒作氛围较浓的热点城市,出现了骗取银行经营贷实际用于购房的现象,甚至有些还涉及有组织的违法活动。邹澜强调,这些活动如果不能及时得到遏制,不仅会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会挤占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资源。
邹澜介绍,近期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要求银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自查,个别城市还在一定范围组织了监管检查,初步已经摸清了典型案例的典型做法和关键的违法环节。此外,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止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通知》,从加强信贷管理、银行内部管理、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有关地方正在组织、准备进行监管核查。《通知》还特别提出各地要畅通违规问题举报投诉路径,联合排查违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