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和天长市,宣城市宣州区
面积2.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00万。
规划范围拓展到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
《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
空间格局
“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
“一极”为都市圈龙头,即南京市,强化辐射服务和引领带动功能。
“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加快同城共建和先行示范。
“四带”分别为向上海方向的沪宁合创新服务中枢发展带,密切对接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沿江方向的绿色智造发展带,推进资源整合和绿色转型,增强对皖江城市带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南北方向的宁淮宣和宁杭滁两条生态经济发展带,畅通南北区域大通道,联动开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多组团”为都市圈内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统筹规划、功能配套和共同发展。
战略定位
“一高地一中心一区一圈”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高品质宜居生活圈。
两个阶段
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是瞄准全国,到2025年,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人均GDP超过15万元。
第二阶段是瞄准世界,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共有8大方面
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构建内外畅通立体交通网,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消息 ,建设“畅达都市圈”、“智慧都市圈”;
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共建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和产业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
产业协作方面,重点是支持发展地标性产业,积极引导产业错位布局、分工协作和特色化发展,共建现代产业体系;
开放合作方面,重点是全方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共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和营商环境高地,合力打造“开放都市圈”;
统一市场方面,重点是全面清除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行业垄断,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加快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资本市场。
公共服务方面,重点是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就业社保和区域治理一体化发展,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整体提升,共同打造幸福都市圈;
生态环保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打造绿色都市圈;
城乡融合方面,重点是推动城乡要素跨区域合理配置,协同建设现代城市和特色田园乡村,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在教育方面,《规划》提到,依托各城市优质学前教育、中小学学校资源,推动建立区域和跨区域教育集团、学校联盟,鼓励开展城乡区域学校牵手帮扶,引导名校在都市圈内开办分校,推进校长、骨干教师交流。
在社保方面,《规划》提到,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在区域内探索实行互认互贷。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业务延伸到城市“五险一金”及其他公用事业缴费领域。
安徽的工作安排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断头路”贯通工程,改造扩容“瓶颈路”。
推动沿江高铁合肥—南京—上海段开工建设,加快宁滁城际、宁马城际、来六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建成通航芜湖宣州机场。
进一步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通勤能力,共同打造畅达都市圈。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发挥南京都市圈资源禀赋,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智能家电等领域,强化“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推动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建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
共同编制完成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国土空间布局方案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全面加快新型功能区建设。
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成功经验,深化管理体制研究,探索成本共担、利益共享路径。
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