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大提速:两年新增国家高新企业近2万家 硬核科创链接11城加速融合

来源:[db:来源]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4-23
摘要:4月2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用一组数据向记者生动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年来取得的成就。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大提速:两年新增国家高新企业近2万家 硬核科创链接11城加速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用不到全国0.6%的土地,创造了全国超12%的GDP,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座各位现在脚下所踩的每一平方米土地产生的GDP可能是全国平均产量的20倍。”4月22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用一组数据向记者生动描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年来取得的成就。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正式发展建设已走过两个年头。数据显示,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达11.5万亿元,其中珠三角9市8.95万亿,香港2.41万亿,澳门0.17万亿,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加快集聚的创新力量。在“大湾区大未来”采访活动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看创新,“这是个核心问题”。

张光南指出,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不同,粤港澳大湾区“9+2”每个城市都有着各自的发展特性。如何发挥各城优势,共建科创“土壤”,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科研创新能力破局提升的关键。

多城合作发挥产业创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开局的新亮点,而产业创新能力较强,是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发展“长板”。截至2020年底,广东全省共有5.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其中5万家以上集中在珠三角9市。

这也成为推动港澳创新要素向珠三角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港澳企业进入珠三角第一站,往往是深圳。

“深圳这么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科技人才,创业气氛浓厚。”2015年,来自香港的何耀威带领11名香港高校教授和学生入驻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创办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何耀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落地深圳是考虑到整体市场的投资活力,“2016年和2017年我们都得到两家上市公司的融资,所以能够继续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

“在香港当然也有很多知名的资本,但是他们青睐的投资方向与深圳有差异。香港的资本更偏爱金融、生物医药等领域,但深圳的资本更青睐智能硬件等领域,而且深圳相对有更多早期投资机构。”前海随身宝(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刘柏林也表示,目前公司已申请超20项专利,并成功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所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目前合作区已引入超140个高端科技项目,也引进约10位院士和一大批海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欧阳绘宇表示。

同样在2015年从香港走出的妙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谢智衡,则在2020年带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走向东莞。“香港主要是对接国外资源非常丰富,但一直在产业化方面比较落后,深圳的资本相对来说就比较发达,而且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比较集中。”谢智衡说,“但是作为医疗器械研发和生产者,软件研发只是我们一部分工作,我们还需要一个非常快速的供应链去支撑硬件生产,所以选择来到东莞。”

作为制造业重镇,2020年东莞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达134.10万户,比上年增长8.3%,其中“小升规”企业超过1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达10861家,总量稳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2位。

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结合东莞完备的产业链优势,妙智科技东莞分公司所在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已孵化创业实体80个,其中包括大疆等一批龙头企业,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元。

把目光转向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广州,位于广州最南端的南沙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同时也是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2020年共发放人才奖励4.3亿元,全区集聚院士28人,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11429人。

“资源和人才都讲究一个虹吸效应,南沙就是一个有虹吸效应的地方。”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总经理孙弘睿表示,南沙对资源和人才的虹吸效应是最吸引他的地方。2020年,南沙全区累计落户港澳企业数3875家,投资总额达1264.5亿美元。

大科学装置链接湾区基础研究力量

在“大湾区大未来”采访活动上,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坦言,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发展短板,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亟待解决。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条‘梁’就是加强原始创新能力,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可以链接粤港澳,实现协同创新。”葛长伟表示。

在协同创新方面,科技设施和科学仪器的共建共享成为链接粤港澳基础研究力量、吸引基础研究人才流动的重要渠道。

“在迄今完成的所有用户课题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课题约占三分之一,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用户大概占总用户的10%。”在位于东莞松山湖,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园区内,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表示。

梁天骄还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特别介绍了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这台谱仪是我们和东莞理工学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设备性能和我们的设计融合得非常好,已经达到设计目标,正在做更进一步的调试,并开展相关样品研究,预计今年9月可向全世界用户开放。”

据悉,多物理谱仪将主要用于开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将在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纳米等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重要研究平台支撑。

毗邻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近年科研人才集聚速度也在加快。“我们现在招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大概每周进7-10个人,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实验室总人数将超过1200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表示。截至2021年2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总人数已超800人,共引进8位两院院士及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目前,广东已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并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同时,全面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

葛长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目前大湾区在建以及正在推进前期筹备工作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有23项,包括在惠州建设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以及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