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最新版绿债目录出炉 央行披露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路线图

来源:[db:来源]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4-26
摘要:《绿债目录(2021年版)》发布,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并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

(原标题:最新版绿债目录出炉 央行披露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路线图)

随着《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发布,我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路线图逐渐清晰。

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并随文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绿债目录(2021年版)》)。

有分析认为,《绿债目录(2021年版)》在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债券发行管理模式上实现了重点突破,并为我国绿色债券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和灵活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称,《绿债目录(2021年版)》是推动完成《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等改革任务的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规范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引导更多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实现国内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与国际市场相关标准趋同,亦将提供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组织的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发表主旨演讲时透露,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构建激励机制、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等内容。

易纲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银行如何动员资金支持低碳转型,并再次强调管理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今年3月份,易纲公开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已初步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而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还是第一次详细披露。

首次统一绿色项目界定标准

《绿债目录(2021年版)》利于促进资金流入绿色行业和领域,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重要一步。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早在2015年、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业界对于《绿债目录(2021年版)》期待已久,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该目录的发布符合市场预期,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至关重要的一步,更是中国人民银行绿色金融顶层设计路线图的一块。

具体来看,在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方面,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并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在债券发行管理模式方面,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有效降低了绿色债券发行、交易和管理成本,提升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定价效率。

“国际上普遍没有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该目录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绿色债券支持范围,也将倒逼相关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但转型不会一蹴而就,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距离2030年碳达峰还有9年多时间,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煤炭化石等传统能源企业也需要金融支持,不能一刀切,让企业急性死亡,更不能让大量员工下岗失业。所以金融也应该支持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通过转型金融来服务于向绿色转型和正处于转型中的传统企业和项目。

在郭海飞看来《绿债目录(2021年版)》还有一个颇受关注的点是,此前由于没有明确将民用绿色建筑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范围,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导致绿色建筑项目不能作为绿色债券募投项目,也使得我国绿色债券投向绿色建筑领域占比与国际相比差距较大。2019年全球绿色债券投向绿色建筑领域的占比高达30%,而我国仅为约6%,是全球的五分之一。郭海飞认为,该目录的发布,将促进绿色建筑企业申请发行绿色债券,也将推动中国房地产建筑业的绿色转型。

分步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还需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易纲透露,中国人民银行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实际上,代表商业银行风向标的国有大型银行已在信息披露方面已有动作,但依然在披露标准方面未达成统一。在最近的财报发布季,六家国有大行均出具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对ESG进行披露并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对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议题设置了独立的章节。

对于金融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从《深圳市金融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与建议》可见一斑。这份由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和商道纵横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各评估指标的披露覆盖率都比全行业样本机构的覆盖率高16%-21%,尤其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已有环境信息披露的12家银行都披露了绿色信贷余额。各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实践”和“绿色运营”两个议题的披露侧重差异较大。其中保险业和证券业金融机构绿色运营指标的披露覆盖率显著高于绿色金融实践指标,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两类指标的披露覆盖率基本一致,基金业金融机构则仅披露了绿色金融实践。

统一披露标准,行业呼吁已久。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参与ESG报告披露比例不断增加,但是很多都仅仅是部分满足监管要求,信息的透明度不足。许多公司都在避免披露对于自己不利的问题,影响了ESG披露的公平性。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纵观港交所几个版本的ESG披露指引要求,呈现从‘自愿披露’到‘不遵守就解释’的趋势,并朝‘强制披露’的方向演进。未来银行业应根据监管要求,不断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以更好响应市场和投资者的期望。”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碳足迹、棕色资产信息披露将是未来强制性监管要求。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学术委员、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认为,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必须要知道贷款所支持项目的碳排放和碳足迹,而且要有规划地把碳足迹降下来,最后降低到零,以实现碳中和。因此,银行碳足迹的计算和披露也非常重要,未来也应该变成强制性的监管要求。

马骏建议,还要披露银行和投资机构持有的棕色资产信息。过去金融机构自愿披露绿色资产,但现在应该要求这些金融机构也披露棕色资产,即污染性和高碳的资产敞口,以防范这些资产所产生的风险。高碳资产未来可能变成坏账,不知道可能变成坏账的资产有多少,就意味着这个金融机构不了解风险,也不可能管理好这些风险。

易纲再提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央行层面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易纲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因素。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绩评价体系。

今年以来,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频频被中国人民银行提及。易纲在出席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时首次提出,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金融风险。

关于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最应引起重视的是调整能源结构引发的风险。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对生物新能源的依赖,这意味着技术要做系统的改变,转化过程当中有大量投资机会,对于很多退出市场的企业来说,也会出现不良等一系列风险。还需关注节能减排引发的风险和宏观经济减速的风险。

“持有较多高碳资产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较高转型风险。”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与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上,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副秘书长殷红表示,高碳行业的企业可能因盈利收窄、竞争力变弱、还款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信用风险,持有较高比重此类资产的金融机构需提前梳理,压降规模、调整结构。监管部门对银行业低碳转型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激励和约束政策鼓励银行业积极支持低碳行业的企业和项目,对高碳风险敞口进行风险分析和压力测试,并加强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易纲指出,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资产的价格未充分体现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环境信息还没有有效披露,另一方面是许多行业还没有纳入碳定价。央行将要求金融机构做好有序、渐进绿色转轨,在转型过程中,安全第一,节能优先,在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寿命和折旧的前提下,加快绿色转型。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因此我们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前做好应对,也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转型。”易纲说。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