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主竞赛单元,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遭遇与维尔纳·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斯、沃纳·赫尔措格并称为“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之一的沃尔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一时让评委们难以抉择,最终两部影片共享了金棕榈大奖。
1978
1978 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特别关注单元(Un certain regard)设立。
这届电影节的海报开始使用了剧照元素,胶片上是一对缠绵的男女,看似出自一部经典老片的剧照,可惜出处无法考证。
这届电影节上一共有 6 部女性题材的电影,因此也吸引了大量的女明星到戛纳。包括当时的法国影坛新星伊萨贝尔·于佩尔,还有当时年仅 16 岁的波姬小丝等。
1977
融合了科幻艺术和新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这款海报充满视觉想象力,一盏巨大的聚光灯照耀着屹立在海边的女神。
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英格丽·褒曼的第二任丈夫罗伯托·罗西里尼。
1976
这张海报上,各种元素虽然异常混搭,但莫名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既超现实,又有一种原始神秘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非常的跨界,是美国作家、编剧威廉·田纳西。
1975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海报让人耳目一新,男人手上的眼睛和云朵里的眼睛似乎象征着一种关注。
本届戛纳评委会的主席是法国女演员、“新浪潮女神”让娜·莫罗。
1974
法国艺术家 Georges Lacroix 是这款海报的设计者,超现实主义风格浓郁,带着翅膀的眼睛很有达利的意味。
1974 到 1978 年的连续几届海报中,眼球、光线、大海、沙漠等玄幻的臆想符号,被海报设计者们大量引用。
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反思的年代,海报里的超现实、梦境和隐喻,也是当时世界影坛充满价值反思和技术突破精神的折射。
1973
本届海报上的设计元素与相邻几届关联不大,蓝天、远山、汹涌的浪花都非常具象。
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会主席是英格丽·褒曼。
1972
海报上是一只在惊涛骇浪中翱翔的海燕,胶片构成了它的翅膀。
从 1972 年开始,戛纳电影节修改了规定,送展的影片不再由每个国家自行选送,而是由电影节的组委会来预选和确定,选定的标准只是电影的质量本身而不再考虑国别的平衡。
当时的戛纳主席勒布雷特说“这是为了维护电影节,使它不会成为一种政治论坛。”因此此后的戛纳电影节不再挂国旗,也因此,之前在海报中大量运用的国旗元素从此消失。
1971
虽然是第 24 届,但是戛纳的第 25 周年,所以海报上醒目地用红黄蓝三色摆出了 25 的字样。
原本因为电影宫的工作人员要罢工,这届电影节差点不能如期举行,而就在电影节开幕前,劳资双方达成了和解的协议。
1970
相当简约的一款戛纳海报,除了将字体做了浮雕效果,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设计元素。
本届戛纳要放映的影片多达 500 部,这显然不是一个竞赛单元就能够容纳的,于是在上届新增“评论周”单元之后,这届又新增了“导演双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