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造纸是中国的四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传承做出了永远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造纸业在中国的地位却变得有些微妙,成为如同煤炭钢铁、炼铝、水泥一般的去产能对象。同时,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也在日益蚕食纸张的市场。
我国是全球造纸和印刷行业最重要的成长型市场,2017年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
下面小编就从纸张的起源出发,带家纵览整个造纸行业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1
纸张的起源和传播
1.无处不在的纸
纸张,对于现代人而言可谓是司空见惯。读的报纸、书籍、写字的笔记本、学生的作业本、考卷、双十一“买买买”用的包装盒……都离不开纸。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最终交易额锁定在2135亿,首次突破2000亿关。但问题也接踵而至:有的朋友双十一期间下单的商品,至今仍未收到货,更有甚者,由于快递公司接单过多爆仓,至今仍处于未发货状态。
可以想象的是,在双十一后的一个多星期,甚至半个月里,各快递中转站一定是这样的画风:
“双十一”的重要推手,爱美的姑娘们,拿到快递后的步骤往往是这样的:撕开笔记本电脑小的纸箱,划开封口胶带,取出填充物……最后取出区区一小盒化妆品,其中往往有好几层纸包装。
纸箱堆得像小山一样,已经成为每年双十一后的必修课。据有关数据测算,纸箱使用量占到快递总业务量50%左右。2015年,我国快递纸箱共消耗了近100亿个,而2017年全国快递业消耗包装箱192亿个,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的只会更多。
除了纸箱之外,纸的用途还有很多,除了白纸之外,还有五颜六色的彩纸,闪闪发亮的金纸……成语“纸醉金迷”就描绘了金色墙纸所营造出的奢华环境。
虽然距离上一次用笔写字有多远也许已记不清,但一旦方便完发现没带手纸就悲剧了:
这种带冲洗的马桶盖尚未普及,因而方便后手纸依然不可或缺
纸张,早已与现代人的生活牢牢捆绑在一起。据统计,每个人的一生,每个人一个人一辈子平均会消耗来自500棵树木制成的纸品,约是150万张纸。按照这样推算,如果把全中国13亿人一生用的纸堆起来,将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纸张,早已与现代人的生活牢牢捆绑在一起。
2. 造纸术的发展
在造纸术被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多种多样,各显神通: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主要应用于商代;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流传于先秦时期;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帛:由蚕丝制成,产量少、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直至三国两晋时期。
在这些书写载体中,竹、木因价格便宜而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笨重。重到什么程度呢?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每天阅读的竹简重量达到120斤(约等于今天的30公斤)。
双十一“买买买”,撑起了造纸行业的一片天:万字长文盘点中国造纸业的浮沉
(1)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后来历朝历代,成百上千的人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虽然书的重量很,但由于一副竹简上写不了几个字,因而真正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笨重的竹简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播。
(2)蔡伦发明了纸?真相并非如此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蔡伦所改良,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最新的研究表明,可能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西汉初期的古纸,文景时期(公前179-公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绘有地图的纸,世称放马滩纸。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到了东汉,蔡伦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也正因为如此,今天人们普遍将发明造纸术的功劳安在了蔡伦头上。
众往往会记住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而忽略那些创始者,但历史是公正的,不会漏过任何一项贡献。 双十一“买买买”,撑起了造纸行业的一片天:万字长文盘点中国造纸业的浮沉
(3)洛阳纸贵?
在造纸术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印刷术尚未被发明,因而纸张上的文字仍然依赖于人工书写。能写得一手王右军般“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好字,绝对是扎台型的标志。像笔者这样字写得丑的人,在那时候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字给人家看……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赋作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因华丽的文笔,得到当时众的认可和喜欢。相互传抄和学习之风盛行一时。洛阳的纸张也由此而供不应求,纸张商人自然也是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洛阳纸贵”一词的由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