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它们四家并存,你的心一准会放到肚底:没错,这是在中国。他们就是——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和黄焖鸡米饭。
单纯从知名度上看,沙县小吃由于在全国推广最早,所以它的头把交椅是撼动不了的。
一种美食的排名,依靠知名度排位实际上并不可靠,毕竟食物是用嘴吃的,不是拿耳朵听的。
福建省沙县小吃城。(新华社/图)
吃是中国人的信仰——地域性越是强势,食物也愈加美味,人的个性,就是食物的个性。
前段时间,网友们发起了一个中国餐饮界的“巨头评选”,竞争激烈,有鸭血粉丝汤、煎饼果子、重庆鸡公煲、隆江猪脚饭、桂林米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黄焖鸡米饭、四川麻辣烫等美食上榜。
不得不承认,一千个吃货心中,有一千种巨头排名。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各地鲜明的特色吃食以外,走在不同城镇的大街小巷里,总能看到四家店的身影,它们的店面或大或小,店内的食客也是多少不一,可无论是南岭还是塞北,这四家店的招牌总会以相同的身姿静默地矗立着,它们仿佛彻底挣脱了地域的枷锁,在大江南北畅行无阻;又像是“四大金刚”,沉稳地守护着中国的边界线,看到它们四家并存,你的心一准会放到肚底:没错,这是在中国。他们就是——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桂林米粉和黄焖鸡米饭。
这四大小吃界的扛把子,在吃货嘴里,哪个是他们的心头好?
数量排名是:“沙兰桂黄”
单纯从知名度上看,沙县小吃由于在全国推广最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从福建省内向全国进军,所以,它的头把交椅是撼动不了的。再者,在这四小吃里,惟有沙县的背后有当地政府强力推广,换言之,沙县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风靡,人家是有组织的。
早在“1997年沙县就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小吃办),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定事业编制6名)。目前,这三个机构合署办公,分工协作,全面负责沙县小吃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技术培训、维权保障和信息网络等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小吃办,分别配专兼职工作人员2-3人,专职负责从事沙县小吃业的宣传引导、组织培训、协调服务工作”。(出自李祚文《对沙县小吃业发展现状的考察与思考》)
你看看,眼红人家小吃能走向全中国的,先学学人家沙县是如何依靠组织计划和推广的。也正是因为持续不断地在做硬推,沙县小吃也才能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熟知。
而兰州拉面之所以能够紧跟沙县,是因为多年来它一直在以量取胜。从南岭到关外,从一线大城市到五六线的小乡镇,你都能看到它熟悉的身影。出门在外工作天天见它,好不容易回到老家居然也发现了它新开张的身影,走哪儿都躲不开,于是乎即便你从来没进去吃过一碗,时间长了也把它印刻在脑子里了。
一种美食的排名,依靠知名度排位实际上并不可靠,毕竟食物是用嘴吃的,不是拿耳朵听的。可一种美食若真从好吃与否的角度来排名,也完全做不到客观准确——人对口味的喜好各不相同,你觉得是珍馐,其他人偏偏弃之如敝履。也因此,若从口味上给四小吃排名,是分不出谁先谁后的。这样,另一个问题就随之出现了,既然依据口感分不出谁先谁后,那为什么全国这么多的小吃美食,偏偏这四个却广为人知呢?
桂林米粉。(东方ic/图)
唯快不破,风靡全国
这里有两大因素影响,第一是是食物的口感和做法,与社会节奏和大众口感是否契合。
农耕文化时代,由于地区之间交流不频繁,食物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因此各地的特色美食成为地区走出去的重要领头羊。但本地食物的“美”是基于本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口感习惯形成的,本地人喜欢的却并不代表它被推向其他地区后,也能被大众喜欢。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老北京人爱喝的豆汁儿。一碗豆汁儿就着焦圈儿,可以让一个北京人美出魂儿来,可外地人尝过之后的普遍感觉是,这玩意儿又馊又涩难以下咽,很难爱上它——这就是本地区的美食向外地推广的失败情形。
四小吃从本地走向全国的成功,正好说明它们各自具备的本地区味道符合了当地人,也进一步契合了外地人。口感的契合,让它们在对外扩张中找到了最佳的迎合点和最大的卖点。
从本地区的角度看,四小吃在各地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一定是在各方面最能迎合大众的饮食习惯的。
比方桂林米粉,从口感再到色泽,于广西境内而言,桂林米粉甚至还不如螺蛳粉。然而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螺蛳粉添加配料多且繁琐,有些配料(比如说螺蛳,北方就没有)离开了南方不容易找到,这就导致假如螺蛳粉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制作工艺和配料添加上,相比在广西就要大打折扣。而桂林米粉的制作,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其他地方制作,虽不能保证它的口感跟在广西完全一样,但至少在配料上,省内外都是一致的。
可见,光是口感上的契合还远远不够,制作工艺和配料上的一致性,也会影响小吃的传播,事实上不管是沙县小吃还是兰州拉面,也完全符合上述标准。
兰州拉面。(新华社/图)
除了在口感和制作上要有共通之处,眼下社会一种美食能超越地域性风靡全国,还要跟社会习性以及节奏相适应。
无辣不欢如今是全中国的通行证,正好,兰州拉面里的三红(辣椒油红)和桂林米粉里的配料辣椒相映成趣。流行的口感,一定也是全国通行美食里的必备口感,与社会习性相向而行,也才能抓住更多吃货的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什么都提速了,吃饭也不例外。沙县小吃里,最早的“沙县四宝”——扁肉、拌面、炖罐和蒸饺,都是即来即吃的。即便是后来增加的卤肉、鸡鸭腿或者卤蛋等食物,仍然符合“可以事先准备好”的标准。食物事先备好,不必等到客人来了再做,对行色匆忙的大众来说,无疑是某种慰藉。兰州拉面和桂林米粉,也没有需要炒的配菜,煮面、下粉、添加佐料到最后端给食客,需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