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模式与传统经销商的竞争中:前者本身就有超市模式这个本生优势作为基础,加上在全国、全品类、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积累的数据,必然能够更系统地提升销售和服务能力,差距必然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或许超市模式与传统经销商会进一步演化成不同的经营模式,在Costco这个案例里,Costco提供多品牌产品展示和统一价格,消费者通过其从经销商处提车,Costco更像一个二网,而传统经销商则承载一级经销商和售后保养维修站的功能。
当阿里开始布局线下超市的时候,汽车业应该意识到的是,消费者对购买汽车有远远更精细的需求。也就是说,数据对于超市来说,创造的或许是更大规模的冲动消费,而对于汽车来讲,则是更高效率的线索转化。
由低频到高频针对整车的消费行为毕竟仍然是低频的,不过这种情况正在产生变化。通过商业模式的优化,将低频消费激活为相对高频的消费习惯,是扩大销售数据积累的必然路径。
过去两个月有大量互联网汽车金融或汽车电商举办了发布会或者沟通会,笔者参加的就有两个,易鑫发布会以及花生好车的沟通会,这些金融或电商平台有一个共同的业务方向,以租代购的融资租赁产品(首付到期可选择继续还贷或退车),苏宁汽车超市也有相应的产品规划,主机厂方面,吉利新高端品牌领克会提供此类方案,日产则与大搜车合作进行尝试。
这一类以租代购或融资租赁型的销售模式,已经不声不响地成为下一个阶段汽车销售领域的绝对风口,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拉低了购买汽车的消费门槛,购买汽车于是从低频行为变成了「不那么低频」的消费行为。对于消费观念超前的部分消费者来说,一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购车换车会成为一种选项。
另外一种将汽车消费从低频拉向高频的模式则是车品及品牌衍生品形式,在汽车之家与快乐购合作的芒果汽车以及苏宁汽车超市的模式中,车品消费及餐饮娱乐消费都占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奔驰在北京三里屯开设的me体验店里,车模、钢笔、领带等消费品及餐饮服务一应俱全,各地商场中也常常能够见到宝马、捷豹等品牌的时装店铺。这些大方向一致的店铺都试图通过不同的形式拉低消费门槛,当然,有意无意产生的消费行为数据,则将用于完善创新商业模式的结构。
这一类模式并不罕见,我们可以称之为捆绑式消费,例如每一座庞大无比的宜家家居都有自营的餐厅,并且门口有快餐及小型食品超市。即便传统汽车销售领域同样在利用捆绑式销售的方式创造新的盈利点,4S店的售后保养维修服务就是典型,区别仅仅在于,传统经销商模式的后市场服务依仗的是主机厂资源,而新型销售模式的捆绑则是建立在良好的体验上。对两者而言,数据的积累、利用与价值天差地别。
「新零售」有什么了不起?说起来真的没有太多了不起,就好像前些年的「互联网思维」,无非是以用户为中心,精品化、快速迭代;再比如O2O,也不过是统一平台,线上线下交互提高效率。
但是有没有价值呢?经济学家许小年倒是真说过O2O不创造价值,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仅仅以订餐外卖举例,从商业道德角度来说,对于规范餐饮卫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市场角度来说,更高效率的展示和就餐流程提高了整个餐饮行业的运营效率和营业额。
相比于上文提到的「互联网思维」和O2O两个生搬硬造出来的概念,「新零售」的创新意义也并没有高出很多,无非是告诉经营者要更好的体察消费者的需求,勇敢尝试更多创新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已。但为什么这些模式偏偏就形成了概念?并且具备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无非是它们呈现除了某种真实的、本应呈现却被篡改了的商业规律。而这些有着明显功利色彩的商业概念也一直在进步,「互联网思维」明确了一切应当以用户为核心,O2O将市场效率推上了舞台,零售则在理论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零售业找到了新的升级空间。
新零售对于汽车的意义,或者说告诉了汽车销售业务一些什么呢。上文总结出的一些趋势包括:标准化、集中化、高频化、品牌化等等。而所有这些被主流商业世界屡次证明的规律,又引出了车云网曾经多次呼吁过的一个方向:价格透明,这是所有那些趋势的必须基础。
此前车云网曾经从电商、市场效率等一系列角度阐释过价格透明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一周后,汽车新零售将从消费者需求、具体实施以及新零售等方面,对价格透明进行再进一步的论证。
毕竟不论如何,我们最终都要回归到最根本的商业规律上去展望未来,任何创新的商业概念,它的基础都是那个普世的商业规律。根正、基础扎实,则一切创新概念自然生长;有偏差的话,则无论如何也要去经历矫正的过程。
「问道汽车新零售」系列选题前序文章:
问道汽车「新零售」第一章:要年轻,要勇敢,要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