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转自华商韬略,作者王又新,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1秒之内,20000瓶茅台被抢光。
供应量再加10倍,结局也是一样。
双11的闸门打开,数以亿计的人流瞬间涌入,其间还夹杂着数倍于正常需求的黄牛攻击。
和你拼手速的,有时候不是人,而是机器。
双11当天,女主播正在直播间里推荐商品,一件衣服刚拿出来,粉丝在弹幕上问,你推荐的商品链接不见了。
主播慌了,她像照镜子一般对着屏幕发问:我的店还在吗?你们还能看到我吗?
下一秒,店被处罚。在直播画面被屏蔽之前,主播当场哭了。
这是双11常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主播推荐的衣服因为疑似假货被算法命中,抢茅台的黄牛软件在安防系统中无所遁形……
攻防直到最后一刻都未停止。
这注定是一个无法详尽言说的故事。
在攻防的两端,无意间展露出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会成为下一次战斗的胜负手。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长途奔袭,轰炸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除三艘航母在外,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死伤官兵4000余人。
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美国遭受损失最大的一次来自外国军队的偷袭。
史料显示,尽管日军使用无线电静默等各种手段,试图躲避美军的侦察,但是在偷袭前也曾露出诸多蛛丝马迹。后来的中途岛战役,美军凭着拦截日本电报所获的信息,赢下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一战。
从广袤的太平洋战场,到无尽的网络空间,78年前的战斗痕迹随着时光逐渐烟消云散,但攻防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11月10日傍晚,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阿里安全中心内,安全技术团队已经推演了上百个风险场景。
毕竟有同行数年前的惨痛经历在前——双11开场时因支付系统崩盘引发连锁反应,交易量异常导致次日股票大跌。
还有电商平台成了黑灰产薅羊毛的天堂,一夜之间数以千万计的资金被掳走。
当天猫双11成为全球超过20万品牌一年之中最好的商业机会,在网络的阴暗角落,还有一群人也在盼着这一天。
他们之中,既有花费一年做准备的黄牛,也有挖空心思躲避管控的制售假者。
随时从一堆不起眼的信息碎片中,拼出一张风险大图,这是安全团队的基本能力。
长年与各种网络黑灰产对抗,对阿里安全的各条战线来说,在一场战斗中迅速自动就位早已成为习惯。
突如其来的风险信息,往往会伴随着这样的场景出现:
有人拽着常年在办公室备好的行李奔出园区;有人凭着多年和江湖各路人马打交道的经验为对手画像;驻守安全中心的技术团队,则对风险进行推演,随时完善策略布防。
每天都是生死之战。哪怕在万众瞩目的双11这天,攻防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
11日零点,大幕开启。洪水般的购物热潮涌入,在每秒54.4万笔订单的交易峰值之中,系统稳如磐石、丝般顺滑。
12日零点,终场盘点。大屏的数字最终停留在2684亿。阿里安全中心内,风控大脑屏幕上的数字同时定格:24小时内拦截22亿次网络攻击。
安全从来都没有“一招鲜”,安全攻防从来都是博弈的过程,治理假货也是一样。互联网并不生产假货,这是一个常识。
然而,网络四通八达的便利性,却让互联网难以避免地成为制售假团伙的猎场。
知产保护从淘宝网诞生之初就在进行,2015年,阿里更是创建了至今在业内广被效仿的平台治理部和赫赫有名的打假特战队。
阿里的打假特战队打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制售假冒LV的团伙,上半年,特战队和警方配合,摧毁了他们的窝点,制售假分子被抓获;下半年,警方冲进另一个制售假窝点,发现还是这帮人在干。
这种教训太多太多,这让每一个打假者思考,拔除制售假的线下源头都难根治假货,更何况只对制售假分子发布在线上的假货链接动手。
于是,特战队将更多力量放在打击假货的制造源头上。
这一年,阿里巴巴通过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分析挖掘出可疑售假团伙3518个,并绘制了这些团伙的线下分布地图。
花名“灭绝师太”的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将2015年定义为科技打假元年。
一个来自打假特战队的普通案例,完美诠释了“科技如何重新定义打假”这个话题。
2018年1月,打假特战队协助警方在福建捣毁了一个特大售假团伙。事后有团伙成员不死心,先后找了50余个亲戚朋友帮忙申请开店用于售假,均被阿里知产保护科技大脑识别并拦截。
由阿里巴巴倡导组建的打假联盟AACA,则为自身能力不足、却有迫切打假需求的各品牌提供了更多解法。
2017年的一个糖酒交易博览会上,打假特战队和警察专门去会场收集名片,然后从一张收来的名片入手,发现了假酒贩子的线索,最终联合等多个白酒品牌,共同打掉了一个假酒产业链。
2019年前9个月,由450个全球知名品牌组成的打假联盟协助公安机关端掉492个制售假窝点,抓捕犯罪嫌疑人687个,涉案金额12.4亿元。
技术和共治,是迄今为止由阿里安全趟出来的最为有效的打假路径,更改变了人们对假货的认知和网购的心智。
当网购成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假货的阴霾也正在离公众越来越远。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少有人知,由那英演唱的这首《雾里看花》,是著名词作者阎肃在1993年为央视“3.15”晚会所作的“打假歌”。
那时的假货多是化肥、农药。歌词总不能写“化肥是假的,农药是假的”吧?阎肃思来想去,将那些假的、差的、坑骗顾客的东西虚化成一个“纷扰”的世界。
时过境迁,制假售假的手法早已更加千变万化。
随着生态场景日趋丰富,互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远远不止非黑即白的攻防。
从网络攻防到平台生态治理,不仅需要“慧眼”,还要有决策的担当。在阿里安全,一件小事带来的“复杂性”讨论甚至是争吵并不鲜见。
2019年5月,一名女子在淘宝网购了18件衣服,美美的出门旅游拍照之后,利用“7天无理由退货”的规则把穿过的衣服全部退货。
“买18件衣服旅游后退货”事件发生后,商家觉得十分委屈,阿里安全内部也吵翻了。
有人提议“杀鸡吓猴”直接进行封杀账号;有人认为应该坚持契约精神,毕竟消费者是按照规则退货;还有人建议平台修改规则,对这种行为进行防控。
安全团队发现,这名消费者的购物总体退货量并不大。这次行为虽然不对,但并非职业作恶,她只是想占点小便宜。
在阿里安全看来,面对这种纷扰,不能把犯错和作恶混为一谈。更不能因为一个个案,一下子改变规则,让更多人都无法享受7天无理由退货或者极速退款的服务。
虽然有时候基于个案的舆论压力很大,但阿里安全认为,平台要坚持原则、以事实为依据来做判断,“切忌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阿里安全内部出现如此激烈的讨论,上一次发生在2017年的双11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