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存在商标争议,海外的一家公司和国内一个商家打了多年的官司,事情的大概轮廓是,海外公司状告中国公司侵犯了其商标权,国内这个商家辩解,他们也已在国内注册下来了这个商标。最终,海外公司从法院拿到了有利判决。
当年的11月10日,海外公司找到阿里巴巴,要求立即全网下架对手的产品。
一次看似寻常不过的投诉,让阿里安全的工作人员足足吵了半个小时。
从法律和规则来看,平台应该支持海外公司的投诉、下架商品。但是有人发现,国内这个商家为双11备了几千万元的货品,海外公司“掐着点”来投诉,颇有些赶尽杀绝的意思。
最后的决定是下架,但时间要推迟到双11之后。
和单纯的假货投诉不同,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且漫长的商标纠纷。
安全团队在讨论决策时认为,尽管推迟下架也在法律和平台规则范畴内,但也有可能引发一些人的不理解。
决策团队认为,直接下架的后果是商家血本无归,背后很多店铺、从业者和家庭也可能受到影响。
“我们尊重规则,同时也要考虑人性。”一位决策团队成员说,平台对作恶者的态度是“杀无赦”,但对无意犯错的商家和消费者,则尽量提供帮助,让他们少踩坑。
“太多时候,在互联网治理这个领域,你会发现,不是一刀切那么简单。”这位参加决策的成员说,在整个互联网行业,负责安全的同学可能是“权限很大”的,但越是到了决定一家店“生死”之时,纠结和思考就越多。
尊重规则,权衡人性,“尽可能把自己变成一把有温度的刀”。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互联网生态日趋复杂的当下,平台型企业日趋发展壮大,线上线下的不同商业场景正在不断融合贯通。
一个简单的攻防策略,有可能关乎几十万商家的利益,而仅靠被动的攻防,并不足以应对平台安全的严峻形势。
2019年8月23日,阿里安全推出了国内首个营商环境类的产品“营商保”,这个专注于为商家提供风险服务的产品,并未引起公众太多的关注。
“营商保”的名字看起来略有些奇怪。在它之前的“阿里系”著名产品,不论是淘宝、支付宝,还是余额宝、相互宝,都是“宝字辈”。
为产品起名时,阿里安全团队却发现,“营商宝”的名字被人注册了。
后来之所以将“宝”改成了“保”,一方面是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取“保护营商环境”之意。
在有条件地逐步向商家开放的情况下,“营商保”上线不到3个月,排队入驻用户量已经突破了160万。
平台把风控能力变成风险服务,开放给了有需求的商家。
在产品上线后,阿里安全团队一直在留意很多来自商家的评论。
很多商家给留言说,这个产品太知道商家痛点了。
阿里安全的定期调研结果显示,商家最痛恨的恶意行为中,职业索赔排在前列。
通过“营商保”的预警功能,商家不但可以提前检测商品违规之处,疑似来自职业索赔人的恶意订单,平台也会进行识别预警。
事实上,让众多商家深恶痛绝的职业索赔现象,不论从国家政策还是公众认知层面,各界的态度正在渐趋一致。
自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3次发文表态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建议,要求规范职业索赔“假打假、真牟利”的行为。
2019年5月20日,首届“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讨会”在杭州举办。网店店主韩女士向来自市场监管、公检法机构、高校学者与会代表,讲述了曾被职业索赔人敲诈、索要月供的痛苦经历。
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李刚现场给了她一颗“定心丸”:“大家在遇到敲诈的时候,一定要相信法律,及时报警,让我们去对付他,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不要把压力放在你们自己身上扛,要相信社会、相信执法机关!”
让好人一路绿灯,让坏人寸步难行。
推动社会共治,打造公平有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成为这次大会的共识。
大会倡议将每年5月20日设置成为“营商环境日”,成为与会各方的另一个共同约定。
让好人一路绿灯,坏人寸步难行事实也证明,从共识到共治并非只是一句口号。
2019年9月,淘宝店主林先生接到了一个“奇怪的订单”,货还没发出去,对方的敲诈信息就已经发过来了。
服装的标签信息确实有瑕疵。当对方挑出毛病后,不但索要300元“封口费”,还扬言要拉着微信群里几十人一起投诉举报,林先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思量半天,林先生没掏这笔“封口费”,并在“营商保”上传了相关信息。很快,敲诈勒索的账号被平台拉黑。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则根据“容错免责”的机制,对林先生的标签问题进行了行政指导,未作处罚。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互联网业态不断丰富演变,新的风险还会以裂变的方式不断产生,攻防对抗和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
2019年双11期间,超过10万个直播间在淘宝同时开播。
主播们忙着推介店里的产品时,一位女主播却在11日这天的直播镜头里突然大哭。
原来,由于被平台判定疑似售卖假货,这名主播的淘宝店被处理,眼泪还没流多久,直播也被系统掐断。
为了让消费者远离假货的困扰,阿里持续运用技术手段扫描来自全球的商品,哪怕这是一个产自遥远大陆土著村落的产品。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南非AMC工厂员工Dipo,曾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游民。现在,Dipo和几十位当地伙伴每天早上出门收割芦荟,并在6个小时内将其制成芦荟胶。
淘宝全球购买手陈超众将这一产品率先引入中国,让地球远端的当地人也享受到了电商发展带来的红利。
Dipo现在是厂里最勤奋的人,他说要珍惜这份工作,让弟弟妹妹接受更好的教育,早日摆脱贫民窟。
在分布在全世界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全球购买手中,今年35岁的周祖军,经历更为特别。
自2016年开通淘宝直播的他,是缅甸的华侨二代,不时往返于缅甸和云南瑞丽的翡翠市场。
不久之前,在从瑞丽回缅甸曼德勒的路上,周祖军途径当地冲突地区,持续了半个小时的冲锋枪响,让躲在路边水沟的他半天没敢抬头。
不论是翡翠还是芦荟胶,跨越万里的产品从生产源头最终传递到消费终端,来自平台的安全防控覆盖了“人、货、场”三个维度:买手门槛定期审核、货物准入凭证、物流全链路可追溯。
周祖军在“枪林弹雨”中坚持的生意或许也可以解释,当今电商行业之中,为何会出现流量和影响力“倒挂”的现象。
截至2019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使用APP时长占比最高的是腾讯系,占比高达42%,网民使用阿里系的APP的时长占比仅为10.3%。
完全没有流量优势的阿里,却成为上千万商家做生意的首选之地。
赢得千万品牌和商家的心,靠的是平台生态治理颗粒度的不断细化。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正所谓“百家腾跃,终入环内”。
在第1到第11个双11,3652天既是数字经济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一部关于治理的探索简史。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里巴巴丰富多元的生态场景中,平台上的每一辆购物车和淘宝店所产生的化学反应,都在持续催化着数字经济时代的这场社会治理试验。
当人们将目光逐渐从没有悬念的交易数字,转移到天猫双11背后的商业创新和技术求变。那么,通过技术赋能、联动各方共治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则成为所有商业、技术创新力量的安全基石。
这或将成为阿里下一个20年的核心竞争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