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三十年后,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2-24
摘要:三十年后,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在陕北,在北京,在全国各地,纪念会、朗读会、讨论会接连不断,这位夸父一般的作家反复被提起,大家依然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该书以年销量300万册的数字在增长。 受访者供图

三十年后,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1986年陕西省作协青创会上,从左往右依次是白描、路遥、贾平凹、和谷。原照摄影:郑文华 翻拍:张艳茜

  看一位作家不在于看他写什么,而是要看他能留下的作品是什么。路遥留下的,不仅是那部长达104万字、呕心沥血写就的“劳动者的史诗”,不仅是他以高于生活的诗性光辉传递出穿越苦难的热情和力量,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奋斗者的精神回响

  10月一个平常的晚上,在北京热闹的南锣鼓巷深处一个安静的小剧场里,挤满了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

  他们争相上台,在暖黄的聚光灯下,朗读作家路遥创作于30多年前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这部比砖头还厚的小说全文104万字,按理说,不是碎片化阅读时代最受欢迎的长度。书中描写的陕北农村孙家兄弟的故事,更是不为当下年轻人所熟悉的遥远世界。

  可3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是中国人最爱看的书之一,仍然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长篇小说。在娱乐节目、消遣读物充斥市场的今天,它的纸质版依然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在增长。

  一部描写40年前陕北农村的书凭什么打动了数亿人?为什么时至今日,当下的读者依然需要它?

  今年是路遥诞辰70周年。在陕北,在北京,在全国各地,纪念会、朗读会、讨论会接连不断,这位夸父一般的作家反复被提起,大家依然在思考其人其作能够跨越时空、温暖人心的奥秘。

  他想知道馍和肉能不能让人吃够,穿裤头和穿线裤睡觉是一种什么感觉

  1985年秋,路遥抱着两大箱书籍和资料,装上他心中最在乎的“干粮”——十几条香烟和两罐“雀巢”咖啡,从西安北上,一头扎进距离西安100多公里的一家煤矿医院。就在那里,他开启了酝酿三年之久的大部头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写作。

  写这部长篇,是路遥18岁时就种在心里的一个愿望。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叶咏梅珍藏的一段对话录音中,路遥这样说:“小时候我就想写这样一部百万字的长篇,我要写我的家乡,写黄土地,写我周围的普通人,三年准备,三年写作。”

  为什么要写普通人?

  这个答案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

  路遥生于一个极端穷苦之家,父母无力供养他的生活,七岁时就被父亲过继给伯父。无法排遣的饥饿充斥着少年的身体。

  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在陕北那片古老的土地、苍凉的北方原野上,极端贫穷和饥饿的滋味是什么。

  “路遥每天早晨睁开眼,就面临两件事:活下来,活不下来。”路遥胞弟王天乐说,那时实在没东西可吃,饥肠辘辘的路遥甚至饿得跑到旷野里嚎叫,然后去地里一遍一遍地翻酸枣、野菜、草根……只要不苦的、没毒的,都往肚子里填。

  “某种意义上,是这片土地养活了他。所以路遥对土地的爱是原始的,发自内心的。每当看到土里冒出嫩芽,路遥都要激动一番,他说人有希望了,大地回春了。”

  饥饿的日子尽管漫长,但终于捱到上学的年纪。继父想让路遥在家当劳力,禁止他上学。

  但村里人知道路遥读书有天分,为了让他有机会把书读下来,全村人尽管已经饿得浮肿,仍然把救命的粮食分出半碗,塞进他口袋——正是靠着这种同乡人无私淳朴的爱,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路遥,精神和生命才得以支撑下来。

  路遥的确很争气。初中老师程国祥回忆,他总是把自己泡在书刊里。爱看《参考消息》《水浒》《红楼梦》《红岩》《日日夜夜》……什么都读。

  “跟一般苦孩子不一样的是,哪怕最艰苦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看到路遥露出委屈、难过的表情。他永远是乐观的。”程国祥回忆,一搞歌咏比赛、文艺比赛,路遥就是我们的导演。他从小爱唱民歌,爱给同学讲故事,喜欢给大家说顺口溜。

  一天,路遥的初中班主任分配给他写大字报、黑板报的任务,让他在一场运动中组织一些活动。

  路遥高兴极了。他对王天乐说,用笔,我一定能吃饱饭,我一定要把肉吃够,我一定要第一次穿到裤头。“他想知道馍和肉能不能让人吃够,穿裤头和穿线裤睡觉是一种什么感觉。”

  这是他萌动“靠双手改变生活”“要有尊严的活下去”想法的初衷。那一年他18岁。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路遥写道,“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更没有我的作品。”

  “所以在动笔之前,路遥就把目标设定为人民。”文学评论家白烨说。

  在路遥看来,写小说也是一种劳动,并不比土地的耕作高贵多少。他需要的仍然是劳动者赤诚而质朴的品质,和艰苦卓绝的精神——“永远都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写苦难,也要写出昂扬,写出诗性的光辉

  写作时的路遥是燃烧着的,不顾一切的。

  在路遥的心中,《平凡的世界》将呈现两个序列:一个是并不平凡的,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社会重大历史场景构成的序列;另一个是在此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困惑、希望,以及他们平凡的人生命运序列。

  这两个序列构成了一个以1975年至1985年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对中国农村步入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巨大变迁、对农民命运的现代性审视。

  作家和谷记得,路遥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写够3000字。即便是在他的成名作《人生》已经被导演吴天明改编并获得百花奖最佳影片,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选送奥斯卡的电影,且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但他依旧近乎苛刻地自律,每天不完成写作任务绝不休息。

  在路遥闭关写作的房间里,十几摞稿纸整整齐齐摆在桌上,床上铺满了不同日期的《人民日报》《延安日报》,他蹲在地上翻来翻去,寻找转型时期历史的痕迹。“门背后能撮两簸箕烟头,还有满地的废纸。他不让服务员进去打扫,他担心思路被打扰。房间里唯一的奢侈品是抽屉里的一包桃酥。动笔之后往往是顾不上喝水,眼睛通红,嘴巴周围烧满了泡……”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白描回忆说。

  出于对底层的贫苦、生活惶惑的深切体会,那些童年的生命体验被不假思索地灌注到主人公孙少平身上。对世界的敏感、对苦难的同情、对改变命运的渴望,路遥将这个平凡的世界建立在自己的疼痛和记忆之上。

  路遥写芸芸众生的辛酸和苦难,社会转型的痛苦,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乡村青年的内心承受着人格的撕裂。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