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贸易战中,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由于与美国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而免于受限。欧盟作为当时美国进口钢材的最大来源地,受损最大。亚洲的中日韩等国钢铁行业也受到一定损失。美国的钢铁行业在贸易战中后期则由于钢价的大幅上涨而受益。
美日压迫战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已在部分领域产生了贸易摩擦,但日本都通过适当的让步巧妙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进入80年代,日本强大的经济规模及较快的经济增速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加上日本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与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压制了美国收窄贸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间,美国与日本全面贸易战的来临已不可避免。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签署《广场协议》。制定该协议的初衷是通过各国政府调整利率水平引导美元贬值,从而增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大规模逆差的状况。但日本由于内部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均失衡,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在《广场协议》签署并实施后,日本贸易顺差与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且持续低于美国,日本经济增速在1985~1986年间显著回落。之后日本虽通过国际并购与境外投资刺激了经济,且国际资本受日元持续强劲升值预期吸引进入日本的股市与房地产,但日本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国内的股市房市很快呈现泡沫化,且日趋严重。加上同期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境外投资、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大风险,等到泡沫自然破裂,日本房市与股市在90年代初开始持续下行,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迎来“失去的20年”。
虽然《广场协议》签署方除了美日外,还有英法德三国,但考虑到美国与英法德三国的贸易逆差规模较小,且三国持有美国债权规模远小于日本,所以在贸易战与美元贬值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日本及新兴市场小得多。1985~1995年间美欧频繁采用贸易战共同抑制日本出口,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汽车领域的贸易战。
美日之间的汽车贸易摩擦起源于80年代初期,当时由于日本汽车市场的相对封闭以及日本汽车高性价比的优势,美国汽车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近乎为零,而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超过20%,成为美国汽车的最大进口来源国。尽管80年代初美国对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实施了进口配额限制,90年代初迫使日本加大开放本国市场,但收效甚微。日本厂商通过直接投资在美国当地设厂,在美国的市占率继续稳定提升。克林顿总统上台后继续对日本汽车行业施加压力,并声明要求日本放开本国市场,否则制裁势在必行。同时,欧洲各国也深为日本汽车市占率高企烦恼,纷纷跟进,对日本汽车实行进口限制,日本则只能向WTO投诉。最终美日在1995年达成协议,日本同意增加进口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规模,扩大在美直接投资,并大幅增加美国在日的汽车代理商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美日贸易战是在《广场协议》签署的背景下爆发的,尽管贸易战本身双方仅进行了进口限制与投诉反制,但《广场协议》给美国带来的综合战略优势不容忽视。在协议框架下,日本政府缺少政策调整空间,处处陷于被动。在贸易战中,日本也只能采取投诉等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最终日本一败涂地,不仅丧失了经济增长的前景,也迎来了“失去的20年”。美国在贸易战中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维度的多维打击,这在美日1985~1995年贸易战中有所呈现。日本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反制手段相对单一而温和,最终结果自然偏向美国的初衷。
美苏多维战
在1970年前,美苏贸易战主要针对石油相关领域。
1975年下半年,美国意图利用苏联急需粮食进口的情况将廉价原油进口与农产品出口绑定,但苏联态度强硬,最终美国不得不放弃将两者绑定的想法,美苏之间达成600万~800万吨/年规模的农产品贸易协定,但800万吨/年的上限不经美国同意不能轻易突破。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霸开始进入高潮,两国关系再次转冷。同年爆发的波兰危机使两国对峙更加深了美苏之间的矛盾。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覆盖众多领域的经济制裁,美苏全面贸易战开打。美国分别在高端技术、农产品、军事设备、电子、通信、化工、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以阻止苏联在广泛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实力提升,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一系列制裁措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苏联经济实力大幅下降。苏联为了维持一定水平的军事开支,不得不牺牲国内各部门经济的发展,令苏联的经济困难日益加剧,争霸能力也有所削弱。
除了经济制裁外,在外交领域,美国联合西欧及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联合贸易制裁,同时,里根总统在任上还制定并执行了“星球计划”等战略部署,耗费了苏联有限的资金与资源。在政治领域,美国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联合欧日等国,同时通过与中国加深外交和经贸合作来匹配对苏联的经济技术封锁。在文化领域,美国对苏联及其影响下的各国进行文化战略渗透,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精神。这都为之后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实行亲美政策及全盘改革进而导致解体做好了铺垫。
但美国同时也承受了相应的经济和外交损失。一方面,美国取消与苏联的合同使得部分行业受损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强制要求西欧等第三方国家禁止或限制向苏联进口损害了相应第三国的利益,造成了部分国家甚至盟国对美国的反感。
80年代美苏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说是美国多维打击的“经典”。相比美日70年代在经济金融领域开打的多维贸易战,美苏此轮贸易战还综合了外交、政治、文化等更广泛的维度,突破了经济金融领域的限制。而且苏联虽然经济实力不及日本,但作为对手,无疑对美国威胁更大。美国针对苏联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弱点进行突破,通过外交、政治、文化等多领域的配合,最终在贸易战中取胜,也为美苏争霸终结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