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闻全媒体编辑部编辑室主任、编辑 纪映云
我憔悴无悔地编着报纸
今年是我做报纸编辑第十三个年头。编辑,往往“功夫在诗外”,常学常新。对待每一个版面,向来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这种心理,除了自知浅陋,大概也因我向往所谓“匠人精神”吧。是的,我以一个手艺人自居,对于手中的这个活计,发自内心地尊重着。如果因熟谙而生粗忽之意,对新闻事实、文稿修辞、版面语言不加推敲打磨,放任粗滥之作流出,委实辜负了因摩挲日久而有温度、有交情的这张纸。时光流逝,我执念不改、憔悴无悔地编着报纸,一如许多老手艺人。世事纷纭变幻,媒体尤其动荡不居,我们需要进击,也需要默守。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张底蕴深厚的报纸,有一群人依然在真诚地做着新闻。读者诸君,我们不负你。
点 评
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
有了智慧,
遇事就知道如何决断、选择。
编辑纪映云,对自己的出品必以“智慧”加持,其“绣花”之功,让一种始终有所追求的心态,在一个个惊艳的版面中安静下来。这样的新闻人,就不仅穿梭在风景当中,还成为吹动风景的风。
——陈春凝(广州新闻全媒体编辑部主任)
视觉新闻部新闻采访室副主任、记者 林桂炎
我在坚持做一件事
一晃做了13年的摄影记者了。这13年来,我参加过全国两会及党的十九大、广州财富论坛等时政类的采访,也记录下2008年的京珠北冰灾、汶川地震,还深入报道“猪肉佬”邓卫星建立“爱心之家”接济留守儿童的动人故事等等。这些报道经历都是我成长的基石。
2015年以来,我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跟踪拍摄港珠澳大桥。和以往采访不同,我把记录大桥建设看成是自己的事情,三年来跟得很紧,一有时间就上桥拍摄,不想遗漏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一丝一毫。最终,在报纸和新媒体都做了港珠澳大桥专题报道。《龙腾港珠澳》组照系列也为报社、为我带来了荣誉——2017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7广东新闻奖一等奖。感谢羊城晚报给我这个机会,才能满足我自己的“私心”。
点 评
能有大局意识,并有落地本事。善于寻找未被一般记者发现的机会,善于把握手中的重大采访机会。勤于思考,思维缜密,勤于学习,尝试新技。精于比较,胜在坚持。
——蔡惠中(视觉新闻部主任)
新媒体部记者 钟传芳
为了一个新字锐意进取
任职新媒体,似乎永远“停不下来”。为了一个新字,锐意奔逐,永不止步。
第一篇微信10万+文章,收获在2015年夏天某个夜里。299万阅读量、2万点赞,它登上当周全国综合媒体微信单条榜第一名;
第一篇文言“漫读”推文,赶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出炉,5个小伙伴天天熬夜,以浅白文言描写了100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第一篇长卷融媒产品,为十九大而作,整整准备3个月,通过画笔畅想美好未来……
新闻易被遗忘,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更是如风。但新闻人的坚持,是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喧嚣与善忘,都希望为此间多增添一份理性与笃定。
点 评
当年,新媒体部草创,传芳成了羊城晚报媒体转型中最早的一批“拓荒羊”。其后,部门的诸多重大策划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刚刚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三·联”原创栏目,比如备受各界好评的十九大“长卷”,比如年年火爆的“漫读两会”,比如“网事”、视频、H5等。传芳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支撑着他在不断前行探索的同时也给周围同事带来了很多快乐。对此他也乐在其中,和同事们在一场接一场的新闻战中相互协助砥砺前行。
——鲁钇山(新媒体部副主任)
新媒体部编辑 谢杨柳
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我前年毕业入职羊晚新媒体部。一路磕绊走来,原来的青涩脸庞多了些岁月痕迹,只留下微末成绩:沾着几位更为优秀的同事的光,获得去年的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此外,也有一些采访体验勉强可道——在一次体验式报道中,我踩着一辆单车尾随一名外卖小哥奔波两天。当小哥告诉我,许多外卖行业微信群都在转发我的文章时,我更多了一份职业荣誉感……
我经常被问到一句话:中文系出身的我,为何选择进报社?或可借用贾樟柯那句名言以作回应: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点 评
移动传播时代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做新媒体的,恨不得采、写、编、校、拍、剪、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进入新媒体部两年来,黑黑瘦瘦的谢杨柳用事实证明,他就是这样的“齐才”:微博、微信、文本编发信手拈来自由切换,稿件采写、亮点把握、细节求证功夫了得,高级“鸡汤”有滋有味营养十足可当网红,个人专栏功力深厚风趣耐读才子风范!
——郑华如(新媒体部副主任、金羊网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