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9
摘要:时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模式、社会分工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把握全球

  时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教育模式、社会分工都随之发生深刻变革。5月16日,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指出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光明智库特邀三位学界、业界专家,围绕“‘智能+’时代的就业问题”,从“怎么看”与“怎么办”两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调动多元力量,深化教育改革,激活就业领域的一池春水。

  本期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马名杰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吴清军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工作人员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演示与机器人打乒乓球。新华社发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马名杰 郭红松绘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黄荣怀 郭红松绘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吴清军 郭红松绘

“智能+”时代:就业迎来怎样的机遇?

首届新疆智能产业博览会上,小朋友在与一款智能机器人互动。新华社发

  就业总量不会受太大影响但就业结构会有所改变

  光明智库: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点出了“智能+”概念。请问,人工智能给就业带来的挑战有多大?新机遇又有哪些?

  黄荣怀: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18年)》指出,目前机器可以完成的任务时长,占当前工作总时长的29%,2022年后预计可达42%。可以看出,“智能”与行业充分融合后,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这呼唤更多“新动力人群”的出现。

  为适应这种需求,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应对。近期,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在专业调整方面开始发挥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

  吴清军:评价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能单纯看就业人数的增减,还要考虑对劳动生产率、社会生产总值、就业质量、就业结构、劳动力技能等方面的影响。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次技术创新导致整个社会大规模失业。我们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就业总量不会受太大影响,但就业结构会有所改变。人工智能确实给一些程序性工作带来冲击,不过复杂性工作以及非程序性工作,不会受到冲击,反而会创造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将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专业的设置,标志着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还将推动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的改革与创新。

  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工业时代的岗位设计和职业规划,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这背后体现的是社会分工体系正在转变,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新职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13个新职业,电子竞技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应运而生,折射出我国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马名杰:所谓“智能+”,可理解为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改变传统的产业形态和就业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人工智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就业的影响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扩大的过程。

  实际上,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传统劳动”不断被替代、新就业岗位不断被创造的过程。纺织机、蒸汽机、自动化技术等重大技术变革都曾引发“失业恐慌”,但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遇,“智能+”很有可能继续这种趋势。尽管从长远看,人工智能有利于推动就业发展,但由于求职者转换劳动技能需要时间,且个体差异较大,短期内可能对就业产生一定压力。

  促进教育培养模式重构

  光明智库:有观点认为,我国教育多以“吸收性知识教育”模式为主,而人工智能需要通过深度学习进行,这对传统学习模式形成了挑战。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让现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优势荡然无存。这引发了对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思考。您如何看待?

  马名杰: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迈向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更新换代节奏加快,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这就要求劳动者要具有更强的学习、适应、创新能力。

  当前,各地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法创新、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孵化资源等重点领域做了不少探索。但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创新潜质的培养,还明显不足。传统岗位劳动力能以多快的速度掌握新技能,从而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需求,是当前就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所以,我国教育模式需要加快转变的步伐,满足未来就业需求。

  吴清军:题中观点失之偏颇。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培养“专业性”人才,大量的课程都是技术或技能教育。但这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教育领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人才培养要求越“专”越好。未来,受人工智能冲击最严重的,可能就是这些专业性、程序性的工作岗位。但是,很多高校已经启动教育模式改革,应对上述挑战。培养方式上,已从专业性转向综合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基于大量基础性课程,又增加了技术技能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已从专业性思维培养,逐步转向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培养。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