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大数据“杀熟”:可怜你被薅羊毛还帮人数钱!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9-04
摘要:大数据“杀熟”:可怜你被薅羊毛还帮人数钱! -创投频道-和讯网

  上天有好生之德,卖家有杀熟之乐。

  用户追求千人千面,做不一样的烟火;而商家则是梦想千人千价,尽最大可能收割。

  万万没想到,堂堂大数据时代,我们不再是冤大头,不怕被敲竹杠,却败给了那些不忍杀生的佛系企业,被薅羊毛于无形!

  以前大家的坑是一样深的,而如今大数据在手,反而让部分电商平台“量人裁坑”,看人下菜碟。

  躲得了竹杠,躲不了杀熟

  都说民风不古,世风日下,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互联网冲击下摇摇欲坠。

  据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

  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而罪魁祸首就是大数据,那个号称千人千面的大数据,本以为美事一桩,通过放开部分个人隐私,帮助大家做最优的决策,没想到却成了商家牟利的温床,遗憾的是,大数据“杀熟”并不新鲜,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

  “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

  “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

  “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杀熟套路深,总结须认真:

  熟着熟着,就被杀了;杀着杀着,就能发现套路了,归纳起来不过四点:

  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

  如果你附近商场少,那么你比价就不方便,因此加价你也得买。如果附近没有大型超市,你会发现日用品的价格都贵到出奇;如果还被发现你住在“富人区”那么对不起了,大数据不会客气,加价没商量!

  2、根据消费记录

  你是花的起钱的那种,有钱使劲花,没钱用借呗也要花;而且对价格不敏感,相信只买贵的不买对的,那么给你加价不商量!

  3、根据搜索的关键词

  你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都会成为呈堂证供;急需、闲逛或是被种草,你的需求有些时候会直接影响价格。

  4、控制商品可见性,引导消费选择

  你所看见的有些时候只是平台想让你看见的,根据浏览记录、比较各种产品型号等参数,获悉偏好和目标;符合预期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

  凭什么大数据“杀熟”不“杀生”?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永远有恃无恐。

  说的就是大数据了,按道理,千金难买回头客,平台对待老用户应该如春天般温暖,时不时撒点红包优惠券,节假日嘘寒问暖才是王道,但大数据让用户消费频次,价格敏感度,消费偏好都不再是秘密,优惠券远没有薅羊毛来的痛快!

  最初大数据的出现,让千人千面深入人心,但商家却发现了牟利的缝隙。在购物过程中,每一次消费行为都可以打数据标签,各种消费需求透明公开,然后商家就利用这些标签和你的消费习惯去牟取不属于他们的利益。

  可以说,一旦吃准了用户对某个价位的接受程度和消费需求,“杀熟”就如秋风扫落叶般果决,那叫一个手起刀落,快、准、狠。

  其实大数据实现千人千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商家有能力了解每个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从而针对每个人单独定价;

  消费者之间彼此是区隔的,它们在购买前无从得知或很难得知标准定价;

  明码标价的店铺,消费者面对统一的定价,没有之前的数据,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就很模糊,商家没法使价格浮动;而在互联网上,每个人单独面对着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但数据却无所遁形,商家根据用户的属性、历史行为分析出用户的画像,从而了解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偏好,做到千人千价,只要你不特意去比价,你根本无从得知,你所面对的价格,是标准定价,还是针对你个人的定价。

  讲道理,大数据一切都是由算法和程序完成的,从各种看似没有关联的碎片行为和场景中,分析算出用户的个性化喜好,然后对他们进行差异化定价,能够达到精准的定向营销和收益最大化的这个行为本没有问题,但是,让用户置身在一个信息不透明的信息茧房里,利用大数据精准杀熟就是问题了。不得不说,线上的大数据杀熟和线下的敲竹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比起面对面坐地起价和敲诈勒索这种粗暴恶劣行为,大数据杀熟更是是杀人于无形。线下购物时,难免会遇到趁火打劫只想做一锤子买卖的商家,雁过拔毛,下雨天伞涨价,天热了水涨价,不是本地人涨价,不会再光顾涨价,总之绝不错过薅羊毛的机会,只为实现利益最大化。

  但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看人下菜碟,诱导用户选择非最佳、但利润更高的产品,肆意消费消费者的信任,不断试探用户的底线的行为,更让人觉得可怕。

  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

  飞机头等舱价格总是数倍于经济舱,演唱会内场座位必然高价,企业版软件总比家庭版贵很多,它们并不是比普通座、大众版“好”那么多!

  这样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被接受被实践,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基于这样的大前提:它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

  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

  “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大数据杀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把戏,早在2000年,亚马逊就玩过差别定价的套路。

  当时,有亚马逊用户反映,他删除浏览器的cookies后发现,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为此,亚马逊饱受争议,亚马逊CEO贝索斯不得不公开道歉。

  虽然贝索斯称这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跟客户数据没有关系,一切只是为了测试。

  但是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价格歧视,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消费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打出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而亚马逊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利用搜集来的用户数据,使价格歧视成为了可能。

  大数据作为技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很多无良的互联网企业却利用了大数据这个利器做恶。

  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

  近日,滴滴、携程等大公司也深陷大数据杀熟的负面之中,滴滴方面对此正式做出回应,表示以前没有,之后也永远不会有。

  但是,有些问题一旦掀起一角,剩下的便很难隐藏住了。谁让那些“聪明”的互联网企业恶意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呢!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