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数据负面新闻频出,因为泄露5000万用户信息,科技巨头Facebook被推到了生死关头,虽然泄露用户隐私的肇事者Facebook买下英美10家报纸整版广告,刊登了扎克伯格的道歉信,但是Facebook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3月26日,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
大洋彼岸的脸书正因为数据泄露而焦头烂额,李彦宏的这番话难免会引起关注,再加上媒体的添油加醋,断章取义,李彦宏的敏感身份无疑呈现了一种“你们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霸道姿态,因此百度和李彦宏都遭到了口诛笔伐。央视更是做出评论: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大数据负面新闻,科技巨头应挺在前面,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
大家应该都有同感,安装一个APP,用户甚至需要开放10多项权限许可,包括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哪怕这款软件被标注为“官方、安全、MTC认证”,已被下载过千万次。有用户表示,“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泄露隐私,但为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 ‘被授权’。”难怪有网友感叹:“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谈及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打着“透明”旗号诞生的互联网,却不是双向透明的。无论是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还是“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
曾几何时,网约车踢走了黑车,12306排挤了“黄牛”,我们让出了种种权限,获得了方便。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用户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只是在使用权面前 用户“不得不”让渡隐私权。
正如央视评论的那样,立足互联网时代,数据已成为界定一个人网络属性的细胞,它早已不再是“身外之物”。
大数据无处不在,差别定价,随意加价,损害消费者权益,都只是冰山一角,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焦虑。
原以为大数据是个冰山男,面瘫脸,一视同仁;海量数据哪怕被平台掌握,也只是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懂你喜欢,造福人间;但是平台却只以“有限真实”示人,只准你看它想让看的,层层隐瞒像个渣男。
身处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保护,再怎么用力都不为过。亲爱的网民们,让我们一起反对“大数据渣男”,拒绝在互联网中“裸体”!(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