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即將滿月,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下稱《哪吒》)如同古典神話中踩著風火輪降臨,點燃了沉寂許久的暑期檔,並一次次突破人們預想的動畫電影票房“天花板”。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8月21日15時左右,《哪吒》票房已達42.39億元,超過《復仇者聯盟4》的42.38億元,躋身中國票房紀錄第三名,僅次於《戰狼2》和《流浪地球》。而隨著熱度高居不下,光線傳媒押中“爆款”無疑成了最大受益者。根據光線傳媒公告,截至7月29日,該公司來源於《哪吒》的營業收入(目前為票房收入)已破2億元。截至8月21日,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顯示,《哪吒》的分賬票房達到39.04億,其中屬於片方的分賬票房為15.92億元。
對於一部動畫電影而言,《哪吒》取得的成績實屬難得。繼《大聖歸來》之后,市場沉寂四年才迎來投資拐點,低頻次的經典之作反映了國產動畫電影市場困境,自造IP(知識產權)和“破圈”依舊是行業痛點。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副教授薛燕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除了“喜羊羊”“熊出沒”等頭部IP外,動畫電影產業缺乏相對成熟的IP。“中國的動畫人剛剛起步,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就火了,別說別人沒法復制(成功經驗),自己都復制不了。”
爆款背后
《哪吒》差點錯過檔期,人海戰術“救火”
《哪吒》於7月2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隨后接連破紀錄:上映1小時29分,票房破億﹔截至8月18日零點,總票房超過40億元,成為國內第四部跨入“四十億俱樂部”的影片,也是其中唯一一部動畫電影。該片也成為國內首部觀影人次破億的動畫電影。
“外行看《哪吒》是看熱鬧,其中艱辛隻有同行才知道。”廣州一動畫工作室動畫師春夏告訴新京報記者,動畫電影中某1秒的鏡頭,可能需要制作人員耗費1周時間制作。
動畫電影制作區別於真人電影,制作周期較長,根據各電影官方披露數據,《哪吒》“懷胎”5年誕生,《大聖》制作周期為8年,《大魚海棠》更是經過了12年打磨才面世。“《哪吒》是一部成本高、風險高、投資回報率也比較高的作品。”一位接近光線傳媒的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因為對劇本比較有信心,所以才進行了高投入,但如果是其他動畫電影,就沒有多高的票房預期。“花兩三年時間去打磨劇本,我們能不能收回成本,自己心裡也會有問號。”該人士表示。
春夏曾參與制作了201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豆福傳》,其中虛擬建筑、環境設計等取材自淮南當地風土,導演專門為了部分鏡頭多次前往當地踩點建模。“你一定要了解當地風物,才能做出有真實感的東西。”春夏透露,《豆福傳》花費近3年時間制作,最終票房收入僅有1590萬,“所以公司后面也經營不善了”。
《哪吒》取得的成績遠超動畫行業預期。而根據《哪吒》官方微博披露,有60多家制作團隊(工作室)、1600余人參與了制作。有網友比喻稱,看著電影片尾一長串的制作名單,感覺“就像全村的龍把最堅硬的鱗片和希望交給了敖丙(《哪吒》中的角色,龍王之子)”。
“為什麼片尾會有這麼多公司出現?其實是我們的制作流程根本不成熟。”新京報記者採訪多位參與哪吒項目的人士了解到,《哪吒》差點趕不上檔期,哪吒團隊採用人海戰術“救火”。
“主要是目前沒有一個成熟的機制,靠幾個外包公司來做這件事,容錯率非常低。”上述接近光線傳媒的人士表示,《哪吒》后期趕工找到了全國所有能參與制作的動畫公司,“能上的全上了”。
行業窘境
人才流失嚴重,缺少完整動畫制作工業
目前,國內還沒有公司像迪士尼一樣,擁有完整動畫電影制作工業,動畫電影制作通常會被分為不同難度水平的項目,外包給不同的制作公司。沒有能力開啟自制電影項目的動畫公司,承擔外包工作就成為其主要營業內容。不過,盡管外包經歷了至少20年發展時間,如今外包公司仍存在水平參差,制作流程不成熟等問題。
薛燕平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動畫電影領域,中國目前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完全獨立完成一個片子。動畫電影制作需要前中后期公司的參與。目前,一部動畫電影除了需要主要制作公司制作外,外包公司承接了大量的業務。
公開資料顯示,動畫電影中后期描線、上色等加工制作部分創意和技術含量較低,屬於高度勞動密集型工程,通常此類業務會被派發到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地區,形成動畫外包業務。
“距離上映還有2個月的時候,環境特效還有200個鏡頭沒做完。”周杰在2018年底被臨時招進成都可可豆動畫,由於導演要求高,一幀一幀地看,外包制作隻要稍微不符合要求都被打回修改,本應今年4月就要完成的內部鏡頭,到了5月底還遲遲未交差。
周杰告訴新京報記者,雖然中國不缺厲害的畫師,但他們大多轉行或被游戲行業高薪挖走。他曾參與的動畫電影項目主管就被游戲行業用高薪挖走,月薪也從原本的1.5萬漲至3萬。在他看來,動畫行業人才流失是不爭的事實,“低技術人員(技術)突破變高后被挖走,(動畫電影行業)又回到了低層次”。
頭部布局
光線有望狂攬10多億,接近去年營收
電影官方資料顯示,《哪吒》的制作方為霍爾果斯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下稱可可豆動畫),出品方為光線影業、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下稱彩條屋影業)、可可豆動畫、霍爾果斯十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下稱十月文化)、北京彩條屋科技有限公司﹔發行方為光線影業,聯合發行方為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新京報記者查閱工商資料顯示,除聯合發行方,制作、出品、發行方背后均有光線傳媒身影。光線傳媒在去年扣非淨利潤自2011年上市以來首度虧損后,今年能否腳踏《哪吒》的“風火輪”打個翻身仗,備受市場關注。
7月29日24時,《哪吒》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4天,票房成績就已突破人民幣8.99億元,超過光線傳媒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報表營業收入50%。當天,光線傳媒發布公告稱,來源於《哪吒》的營業收入(票房收入)區間約為2.03億元至2.43億元。
截至8月21日,根據貓眼電影專業版數據,《哪吒》的分賬票房為39.04億,其中屬於片方的分賬票房為15.92億元。據多個專業影視網站估算,《哪吒》或將為光線傳媒帶來10.13億元-12.13億元的營收。而根據年報,光線傳媒2018年的營業收入也僅為14.92億元。
光線傳媒涉足動畫產業已久,外界也多有期待,並為其戴上了“中國迪士尼”的帽子。
2015年,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影業,官網顯示,光線傳媒根據布局內容不同,細分廠牌,其中主要負責動漫電影、真人奇幻電影廠牌即為彩條屋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