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国人这样钻研中国
留学生们在中国学医。
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汉学家拍摄宁波慈城孔庙的孔子像。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要“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
5月22日,世界中国学论坛东亚分论坛在韩国高丽大学拉开帷幕。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以“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什么是中国学?它的研究领域有哪些?近年来中国学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海外中国学学者与中国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和联系?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与资料整理。
从传统学术走向现当代研究
1814年12月11日,法国巴黎。这一天,法兰西学院正式开设汉学课程并设置汉学教授席位,雷慕莎成为法国第一位汉学教授。这便是中国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正式起源,距今已有200年历史。而此前,研究中国的只是如马可·波罗这样的冒险家和利玛窦等传教士。
早期的中国学也称做汉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看来,这一英文为“Sinology”的表述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汉学研究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比如语言,雷慕莎在法兰西学院最初开设的就是有关中国的语言讲座,而他本人熟悉汉语和满语,擅长考据和翻译,并归纳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法国人的教学语法;比如文学,雷慕莎的弟子儒莲不仅翻译有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还有《赵氏孤儿》《平山冷燕》《玉娇梨》等戏曲作品。
此外,在哲学领域,俄罗斯汉学家季塔连科的代表著作是《古代哲学家墨翟及其学派与学说》以及《墨翟及其学派对中国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在历史领域,费正清等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对中国数千年历史进行了细致研究,书内包含大量一手史料及图表、数据;在宗教领域,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酷爱禅宗文化,曾翻译《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作品,并在中国寻找隐士,最终写成《空谷幽兰》。
据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生前回忆,早期的汉学家能阅读中文,但往往不能说汉语。二战结束后,年轻的汉学家成群结队来到中国,从此,欧洲汉学家不会讲汉语的情况成为历史。
而在当下,“Sinology”一词正逐渐被“Chinese studies”所代替,中国学的研究领域超出了传统汉学中的文史哲部分,开始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纳入进来。“一带一路”“十三五”“新常态”,这些政治热词都成为海外学者进行中国学研究的切入点。
“从‘汉学’到‘中国学’,其转变关键,可谓有迹可循,也反映中国研究范式的转变。”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李焯然表示,海外对中国的研究,从传统的文史哲,到走出传统,延伸到现当代的研究,并以社会科学及多元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探讨中国课题,反映中国研究的新趋势,凸显了人文学科面对时代变迁的挑战而迈向更多元的发展。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16年5月18日,《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而作者则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罗思义。面对世界经济这盘大棋,罗思义跳出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以外国人视角分析中国经济成就达成的各项因素,多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经济发展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发展指数,解析中美经济之兴衰成败,全方位展示出中国经济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时代的未来走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在当今研究中国的文章和书籍中,此书是少有的用详实的中美大数据对比,透视中国经济变革的规律与趋势,拥有独特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刘志勤在读完此书后则感叹“罗思义先生或许比许多中国人自己更了解中国”。
这只是当下中国学学者研究产生的成果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与中国有关的话题正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中国会取得这样惊人的进步?未来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同时也成为中国学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话题。
例如2011年,美国资深外交家基辛格博士出版《论中国》,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2013年,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傅高义发布新书《邓小平时代》,该书在完整回顾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同时,也全景式地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剖析中美建交、试水改革、提出“一国两制”等大事件,回顾了当时中国发展的机遇、成果与挑战。
此外,还有像滨下武志的《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马西林的《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等等,都是近几年中国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关注度。
除了学者个人研究成果的凸显,海外中国学的相关学术机构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学的研究发展。例如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大数据研究,推进“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等数字项目的建设;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则收藏有大量中国近现代的一手历史资料,近年来在完成整理后正逐渐对外公布。
中外交流日益活跃
2016年5月22日,在韩国高丽大学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东亚分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表示,希望世界中国学研究进一步聚焦当代中国,加强对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研究。
中国学,这本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的领域,如今也受到了国内学者及相关机构的日益关注。许多中国学者开始走向国际舞台,与海外中国学学者一起探讨中国道路、中国理念的话题;同样,一些国内的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也开始参与组织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将海外中国学者请进来,开展对话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