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必须打造升级版本,建设“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智能教育”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如何实现这三者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戴立益建议,构建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坚实的学历教育基础。培养阶段层面,可把六年的培养年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完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目标,第二阶段着力于智能教育+教师教育之间的融合,第三阶段则为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同时,设计公平、合理、灵活的内部机制和过程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比如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象可以来自高考生源,也可以来自校内“二次选拔”。按照自愿原则,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等内容以后,申请学士学位,放弃本硕连读机会。
严纯华委员: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深度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质量
“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骨干人才流失,从根本上制约了当地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农村地区劳动力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
为此,严纯华建议,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补足农村的人才短板,提高我国深度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就业创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严纯华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中央投资继续积极支持“三区三州”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在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时予以优先安排。确保“三区三州”每个地级市建设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定期免费为农民工、下岗职工、未升学学生、新型职业农民等举办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充分发挥本省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智力及教育资源优势,落实培训主体,定向组织扶贫技能培训班,建立对口支援轮训机制。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的特点,开展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开展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专项培训,围绕深度贫困地区各地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脱贫举措与技能培训的精准对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实效的发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刘仲奎委员:加快建立西北农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西北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能力很难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总体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根本大计的实施效果。”来京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对记者表示。
为此,刘仲奎建议,应加快建立西北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包括学历提升、专项培训、导师助力、理论提升和职业荣誉提升等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国内一流的教师培训资源,开展中学校长特色化办学能力培训、幼儿园园长和小学校长教育领导力培训,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与学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大力提高教师待遇,使其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刘仲奎还建议,可探索由西北各省区教育部门统筹,组织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工作,这样既可以缓解本地区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课程不能开齐开足等问题,又可以置换出一批农村教师参加系统培训和进修学习。
陈晓红委员:让“创新工程师”真正受重视、得认证、展才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校长陈晓红一直关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陈晓红介绍:“与不少创新型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政策支撑尚待完善、人才队伍不稳定、企业应用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等‘痼疾’,急需破除,特别是在职业资格、高新企业认定方面急需开辟通道。”
她建议,要积极推进“创新三师”的资格认证,将认证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并定期举办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协办的创新方法(TRIZ)应用实践暨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培训,提升科技企业的研发管理人员、一线研发骨干、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工作水平和创新活力。
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条件,将企业具备认证的“创新工程师”作为国家或省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之一,在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增加“创新工程师占企业研发人员的10%以上”等条件。进一步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力度,落实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有关政策,强化科技工作和财政金融工作相关工作的衔接,多方位加强科技投入。
要实施创新工程师培育工程,选择部分省、市或自治区进行政策试点,立足重大应用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科技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或新产品,提升示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试点区域选择高校建立高水平创新方法师资基地,培养优秀师资力量支撑科技人才培养。设立专门项目支持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产出企业急需的创新方法理论成果。
焦新安代表: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急需“国标”
“‘00后’已经成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对未来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高校有责任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满足毕业生对美好工作的向往,也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表示,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制定一套完善的国家标准迫在眉睫。
焦新安表示,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他建议明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制定并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保障措施、工作内容等各方面的内容,准确界定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等相关概念,并做好分级分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规范。
焦新安建议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注重“新”、注重“实”和注重“准”三个“注重”。应用新研究、新成果,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运用“互联网+”模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的平台搭建;深入分析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在普惠性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多元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国家标准。
王本朝委员:将应急生存教育纳入高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