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正在厦门参加中国人工智能峰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倪光南院士曾参与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的研制工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了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的研究,后来又率先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是国内顶尖的计算机专家。
对于当日最受关注的华为鸿蒙操作系统问世,倪光南表示,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核心技术,中国是肯定需要掌握的。在操作系统方面,不一定是我们的技术比人家差,而是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上更加难一些。我们希望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能够在我们自己庞大市场的支持下,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
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更难希望华为鸿蒙更快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
新京报:华为8月9日发布自主开发的鸿蒙系统,作为中国自主操作系统的倡导者之一,你如何看鸿蒙系统?
倪光南: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核心技术,中国是肯定需要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要自主可控。国家层面对此大力支持,很多企业在这方面也做得比较成功,华为就是一个典型。所以我们对华为马上要发布的鸿蒙系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在操作系统方面,不一定是我们的技术比人家差,而是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上更加难一些。因为发达国家先入为主,已经在市场中建立了完备的一个生态系统,而新的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市场的良性循环才能建立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中国有个有利条件,就是我们的市场很大。我们希望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能够在我们自己庞大市场的支持下,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
新京报:除了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之外,哪些小企业值得关注?
倪光南:现在社会上普遍很关注一些成功的大企业,但我们相对来说更关心比较小型的、创新型的企业。大企业有能力去整合很多资源,通过研发或并购等多种方式来获得技术优势。然而其实也有很多小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强的综合能力,但是在某些方面具备非常强大的技术实力,这种企业也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我们大赛本身来说,未来我们也会调整竞赛的规则,根据学界业界的发展动态,设置更为精细化的挑战,给小型创新企业更多的机会。
发达国家金融跟科技的结合做得比较好科创板是很好的尝试
新京报:中国距离一个真正的创新强国、科技强国还有多远?
倪光南:我们的综合国力现在已经比较强大,而且在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上的积累,也有很大的优势。另外,我们的国内市场也很大。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我们在国家政策、人才和市场方面都处于很有利的地位。通过这些要素的带动,我们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把课补上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创新都要靠科技的支撑,通过市场进行良性循环。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对于国家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和途径。
新京报:对于创业者来说,目前的创业创新环境是怎样的?
倪光南:回顾整个中国历史,我认为现在是创新的最好时机,现在有越来越多在国外读书工作的人回到国内,也是因为大家都想抓住这个机遇。中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对于任何一个想做创新的企业或个人来说,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智慧能力贡献出来,同时也能取得很好的发展和回报。我们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也已经非常完备,而且是越来越完备。人们的创新成果有了很好的保护,个人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也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回报。
新京报:8月8日,又有两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至此,已经有27家科创板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你如何看待资本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倪光南:发达国家的一个优势就是金融跟科技的结合做得比较好,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科创板是很好的尝试,很多科技企业按照过去的规则是无法上市的,但现在我们鼓励更有创新前景的公司去拥抱资本市场。它们的财务报表不一定特别漂亮,但是我们能看到,它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发展前景很好。这些做法肯定是有利于推动创新的。
人工智能算法基础与国际仍有差距但中国在应用方面做得更好
新京报: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情况如何?与国际同行相比,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倪光南: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在算法这样的基础研究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一些差距。但是在应用层面,我觉得中国做得要更好,在一些领域的应用开展得比国外更多。从本次多媒体信息识别技术竞赛的获奖成果上看,我们的参赛单位在很多方面达到的效果,已经与国际大赛的优秀成果持平,这说明我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好的。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应用技术,反过来也会尽快地弥补我们在算法上的短板。我们在竞赛评审中也比较注重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提升国内人工智能科研和应用水平。
新京报:人工智能技术相比于传统技术方案,最大的优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