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人工智能与传统技术方案最大的差别是,前者是“活的”,可以通过不断应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进而让效果会越来越好。在这次大赛上,很多参赛单位对多媒体信息的识别准确度都超过了99%,这都是持续学习优化的结果,比采用固定的方法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而这些技术都可以拿来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例如阿里巴巴这次获奖的“知产保护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知识产权打假,也会比传统方法更加有效。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落地和推广,会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
新京报:未来,人工智能最革命性作用将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呢?
倪光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会是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是我们新的信息技术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很难说哪个领域和人工智能没有关系。理论上说,只要是我们人类能够做的,没有什么是人工智能不能做的,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比人类做得更好。人工智能的应用没有一个固定的领域,它的应用范围一定不可估量的。
新京报:人工智能的能力很强大,但也可能会带来诸如用户隐私、AI换脸造假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
倪光南:科技的发展,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想好,但我相信是很多问题都在发展过程之中逐步解决的。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样的技术应用与用户隐私保护的关系问题,也都是在解决的过程之中。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要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主管部门、科技产业应该做好顶层设计,要建立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标准,等等。
新京报:对于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该做哪些工作?
倪光南:我们已经参与到类似这样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竞赛工作,将来也会继续支持人工智能竞赛的开展。参加这种比赛的既有大企业,也有小企业,还有一些创新团队,我觉得竞赛对于这些单位都会有鼓励和推动的作用,对一些创新团队和创新者来讲,也有了一个舞台来证明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对于非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们也可以来参加大赛、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把人工智能带入到自己的行业里去。
新京报:你今年80岁了,未来还准备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做些什么?
倪光南:科技发展太快了,年龄其实没有给我们太多优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不像一些传统行业,年轻人的优势反而更大些。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继续努力,终身学习,不断地学习,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更多的责任是支持年轻人,我希望自己能够跟上我们年轻人的步伐,尽我自己所能,支持他们的创新,使他们创新能够更快地良性循环,实现更好的效益,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