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外交从消极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日本外交秉持实用主义,推行“与列强协调外交”,追随依附欧美等强国,形成了与强者为伍、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纵观日本外交实践,每一次结盟,日本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它所认为的世界第一强国。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了“与强者为伍”的好处,1902年英、日两国正式签署条约,结成同盟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欧洲取得的“成功”,使法国投降、英国疲于应付,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成了德国的“附庸”,日本又不失时机地与德国结盟,与苏联签署《日苏中立条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日本又投入美国的怀抱,一步步与之建立起同盟关系。虽然此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大,但它在英美的羽翼下,打着“脱亚入欧”的旗号,利用列强争夺远东的矛盾和其所占地缘优势,充当英美帝国主义者的“远东哨兵”而从中渔利。日本从实用主义出发,依靠攀附强大的列强国家,从而为攫取自身利益占据有利地位。
战争发起的偷袭性
尽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大多是经过长期密谋和精心准备后实施的,但在具体的开战时机选择上,则多为不宣而战,发动突然袭击甚至是偷袭。由此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惯用的手段——进攻在前,宣战在后。日本军国主义者认为,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实施首次突击和突然袭击是永恒的制胜因素,甚至把“奇袭”列为九大作战原则之一。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俄太平洋第一分舰队;侵华战争中,日本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对当地驻军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以航母机动编队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主要基地珍珠港,同时分兵多路对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属地大举进攻,开战后才向美国宣战。日本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发动有预谋、有准备的突然袭击,是国际法所禁止的。但尝到甜头的日本,对此全然不顾,相反却把发动突然袭击作为开战传统。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帮助日本实现了以小博大、以弱衅强的战略目的,但同时也形成并强化了日本极富投机性、冒险性的战争性格,致使日本往往赢得了战役胜利,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战争手段的残暴性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野蛮性为世所罕见。日本对被侵略国家军民极度野蛮残忍,实行法西斯式的烧杀抢“三光政策”,在占领地以“军事镇压、警察管制、经济管理、文化统治”多种手段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给被侵略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仅从户部就掠走300万两白银;侵华战争中,日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掠夺和摧残,犯下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日军在占领地开展杀人比赛,制造了多个无人区,仅南京大屠杀就造成了30万人死亡。日本侵占东南亚各国之后,以“勤劳奉仕”的名义,强征劳工。为建泰缅铁路,有10万亚洲劳工、1.6万名盟军战俘死于非命。日本在东南亚还制造了多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5年,美军发动马尼拉作战,日军实施疯狂大屠杀,一个月内约10万名菲律宾平民丧生。日军的行为野蛮透顶,令人发指,英美的报刊也都谴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
战争掠夺的空前性
通过对外武力扩张和战争掠夺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是日本进入近代社会的显著特征。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获得了第一块海外殖民地台湾,并从中国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白银的赔款,相当于日本当时年财政收入的7倍,为日本近代工业、教育发展等掘到了第一桶金,军力也得到倍增。通过日俄战争,迫使俄承认其独占朝鲜半岛,并与俄瓜分中国东北,取得南库页岛。通过参加一战,日本取得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全面侵华战争中采取“以战养战”方针,在中国土地上大肆掳掠各种资源和劳动力,1931年至1945年,日本掠夺的资源、榨取的劳动和蓄意破坏等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当时超过2000亿美元。日本通过抢占银行、票号,掠取现金,印制、强迫使用军用票,伪造法币,在占领区开设日伪银行等手段大量掠夺中国的金融资源。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又疯狂掠夺东南亚各国资源,对东南亚的石油、矿产及农业资源采取了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原本盛产粮食的东南亚国家出现大饥荒。日本的掠夺不仅给当时被侵略国带来巨大灾难,而且长期影响其战后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