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模式、集中攻坚、全员上阵 下城天水街道垃圾分类“加速度”
垃圾分类宣传进楼宇
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对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面领跑的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来说,这种时尚更为快速、深入和彻底。
辖区面积1.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9万的天水街道,是杭州市典型的老城区。小区老旧无物业、商户聚集难管理、人流较大垃圾多,为垃圾分类增加很大难度。然而,天水街道却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实现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三率100%,并入围2019年浙江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名单,获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2019年度杭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胜街道,而天水街道的灯芯巷社区也被评为了优胜小区。
天水街道早谋划、早动手,一以贯之,持续推进垃圾分类。从2017年开始,天水街道便开始谋划启动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街道围绕“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的垃圾分类目标,通过撤桶并点、集中攻坚、定时定点三个阶段,坚持“志愿、自治、智能”,让人人“动起来”。
眼下,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纵深推进,人们文明生活习惯的逐渐强化,垃圾“随手分”,正成为天水居民们健康生活的新时尚。全民总动员,也让这场“绿色革命”跑出了“加速度”。
破题——407个垃圾投放点“瘦身”
推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难点是什么?下城区人大代表、灯芯巷社区党委书记朱雅仙深有感触地说:“改变人的习惯最难。”
灯芯巷社区共有38幢居民楼、1570户家庭。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行初期,社工与企退人员、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者一起到每个楼道发通知、挨家挨户上门告知、竖指示牌引导到规定的投放点……这样的工作,灯芯巷没少做。“要让居民们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为什么要分,以及怎么分;垃圾投放点为什么要减……”朱雅仙说。
原先走进一个社区,每隔几步就会“偶遇”几只垃圾桶。每到夏天,混合投放的垃圾桶总能飘来阵阵异味。久而久之,老百姓对于垃圾桶也敬而远之,往往是趁着没人的时候,将打包的垃圾一并扔进桶内。
如何突破垃圾分类的第一步,有效管理,有效监督?撤桶并点,是天水街道迈出的第一步。众所周知,撤桶并点是将大量的、分散的垃圾桶撤除,合并放置在专门的点位,这样的做法可以实现分类垃圾桶精准投放、集中管理、定时收集。
为了培养群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天水街道从群众基础较好的灯芯巷社区开始改起,根据楼幢分布情况和距离远近,按照200米半径范围或200~300户的覆盖面设置一个垃圾投放点。将社区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投放点,确保每个楼道单元居民都能方便投放。
从2019年3月20日起的1个半月时间里,撤桶、并桶、减桶“三步走”一气呵成,灯芯巷社区按照成功一片再推一片的模式,将全部44个垃圾投放点缩减至6个集中投放点。撤桶并点后,按照规定时间,清运车辆定时清运,生活垃圾收运车通过定时巡回收集生活垃圾;有机易腐及餐厨废弃物由具有清运、处理资质的公司专项收运,实现垃圾减量分类。
“万事开头难。虽然我们早就在酝酿撤桶工作,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担心过不了老百姓这关。”天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永兵坦言。
一开始,垃圾桶减少,好多居民也挺高兴——夏天楼道门口的小虫子变少了。但楼层前的垃圾桶变少了,意味着居民扔垃圾就要多走一段路。为此,社工对全社区38幢居民楼1570户家庭开展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和对接,并把宣传手册送到居民们手中。
“原来每个楼道前都放置垃圾桶,有时会产生异味,有时垃圾桶装满溢出,还会引来流浪猫、狗等动物。”居民吴爱华说,如今环境更加整洁舒心了,居民也慢慢养成了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在灯芯巷社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其余6个社区也纷纷学习跟进,在8月底前全面完成撤桶并点工作。全街道小区垃圾投放点由407个撤并为62个,总体撤并率接近85%。特别是有着近3000户居民的戒坛寺巷社区,更是将垃圾投放点从87处撤并为9处,撤桶达到了90%。
攻坚——100天誓夺生活垃圾分类百分百
“嚼得烂的是易腐垃圾,嚼不烂的是其他垃圾;卖了可以买猪的是可回收物,猪吃了会生病的是有害垃圾。”这是天水街道为垃圾分类自创的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诀。如今,在天水街道,不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小商小贩,又或是武林商圈商场内的商家,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
天水街道抓住下城区人大常委会宣传贯彻《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现场会在灯芯巷社区召开的有利契机,制定了一个新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力争实现10%的小区定时定点投放。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时,会有垃圾专管员进行指导。同时,公共区域100%施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目标既定,如何实现?在已有的撤桶并点的基础上,天水街道搭着全市垃圾分类的东风,开启一场轰轰烈烈的攻坚战。“我们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治,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集中攻坚行动。”天水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