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视察新疆石河子垦区,右数第二为张仲瀚
这是一张人们熟悉的照片:周总理来到了新疆石河子垦区,和来自上海的支边青年们亲切交谈。然而,画面中那位微笑着的中年人又是谁呢?他,就是创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要领导人张仲瀚。
今日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之外单列,自成一社会体系。国家的各项活动,都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席位。兵团能有今天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岂能忘一代创业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今年3月9日,张仲瀚同志离开他一生挚爱着的兵团已经28年了,但他的足迹,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留在那片戈壁绿洲上,留在一代代兵团人的心里。
1.三五九旅的“另类”团长,新疆军垦第一人
上世纪50年代,我曾经许多次近距离接触并观察这位兵团领导人。兵团大院的一座小楼,兼作兵团的小招待所。楼上南北两端各有一个里外套间,分别是陶峙岳司令员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党委副书记张仲瀚的办公室。起义将领陶峙岳高风亮节,身为上将司令员,但自觉地诚恳地置身于党委领导之下。兵团机关习惯对张仲瀚免姓只称“副政委”,但上下内外都知道,副政委是兵团的“一号人物”。张仲瀚单身一人,别无住宅,办公室就是他的“家”。里间一张床,两只沙发,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私人空间。那时,他40岁出头。笔挺的身材,宽厚的肩膀,圆润而有棱角的脸膛,战火与风沙也摧毁不了的白皙皮肤。从未见过他戴帽子,一头自然卷曲“一边倒”的乌黑短发,在凛冽寒风中更显得朝气勃发。
我曾许多次听过张仲瀚的报告和讲话,从来没见过他拿着稿子照本宣科。一口北京话,即兴讲来。天南地北,国际国内,形势任务,政策措施,夹杂着许多生动有趣的比喻,不时爆出笑料。听他的报告,你会感受到作为兵团人是自豪的幸福的,愿意为那艰苦的事业奋斗一生。我永远记得他的一句话:“兵团是座大熔炉。”这几乎是解读兵团的一把钥匙。
早在1949年夏季,部队还在关中地区作战,一野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即已向中央和毛主席请准了未来进军新疆的战略任务。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王震看中了新疆那片辽阔的土地,畅想着在那里开创更大规模的南泥湾。王震和老三五九旅的一些干部逐个谈话,开始做进军新疆的思想准备,最先想到了已经是二军第六师师长的张仲瀚。
在老三五九旅的团级干部中,张仲瀚可以说是个“另类”。八路军三五九旅是由红六军团整编而成,团、营、连干部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唯独这个北平的学生张仲瀚,是“半路”而来,而且一来就是主力团长。张仲瀚本是河北沧县人,自幼随伯父在北京长大。在著名的 北平平民中学读高中时,就自办刊物,创作发表民主进步思想的小说、剧本。那正是“9·18”事变的年月,“抗日救国”的呼声沸腾着北平。1933年,18岁的张仲瀚,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可贵的是,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团队。在王震领导下,共同经历了三五九旅全部的战斗历程。王震当然了解张仲瀚的全部历史。王震向来对知识分子,对那些富豪家庭出身参加革命的人比较看重。每当说起张仲瀚,王震常有两句话:“张仲瀚这个人不打个人算盘。”“张仲瀚有全局观念。”当时全国胜利在即,王震构想着未来新疆蓝图的时候,他很想知道张仲瀚有什么想法。王震面对挂在壁上的中国地图,问张仲瀚:全国胜利后,你想去哪里?愿意干什么?张仲瀚指点着地图,由西安划向西北,越过甘肃,青海,直指新疆,说:新疆这么辽阔,占全国面积一大块,但是,空白这么大,人口稀少,只有少数民族孤孤单单地游牧生活。新疆等待解放,等待开发,将来搞建设大有可为。王震情不自禁地插话,那里能干它许多个南泥湾。张仲瀚坚决表示:不管将来新疆之行有多困难,新疆之战有多么残酷,我愿意到新疆去,一定要到新疆去。
1949年9月,王震一兵团进抵酒泉,直叩新疆。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上旬,一兵团各部向南北疆次第进军。张仲瀚的二军第六师排在最后,集结待发。王震突然命令张仲瀚率一支小分队提前行动,限日抵达焉耆。同时,王震电请陶峙岳由迪化派出一个专家组,在焉耆与张仲瀚会合,做好开荒生产的先期准备工作。
张仲瀚在酒泉收编有一支测量队。他只带了副团长谢高忠等五六名军事人员,便与测量队全体,分乘三辆大卡车,于1949年10月13日出发,西出嘉峪关,向天山以南的焉耆疾驰而去。在开都河畔的焉耆,张仲瀚与迪化派来的以新疆水利局长王鹤亭为首的专家小组会合。在专家引导下,张仲瀚踏勘了开都河两岸的万古荒原,选定了哈拉毛墩等几处可垦之地。张仲瀚抡起砍土镘,挖开了沉睡万年的处女地,亲自察看土壤。并依专家意见,决定兴修水利,开挖大渠,引开都河水灌溉良田。
这条大渠,就是已然流淌了50多年,至今依然哗哗歌唱的解放渠,滋养着焉耆绿洲,哺育着子孙后代。这里的农二师,就是张仲瀚当初在山东组建的“渤海旅”,后来的二军第六师。张仲瀚率领他们从渤海到天山,在这里开荒创业,建设家园,繁衍生息。在领导干部中,张仲瀚是第一个踏上荒原的人。他不仅最早举起砍土镘向荒原宣战,而且在春耕准备中,开垦下新疆第一犁!
2.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返玉门关
在王震强有力的领导下,驻新疆的20万人民解放军,1951年全部实现了生产自给。1952年,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驻疆解放军除少数部队保卫国防,大部分集体就地转业,从事生产建设。转业部队包括王震一兵团的大部分,陶峙岳二十二兵团全部,以及原民族军整编的第五军之一部分。继而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辖全疆转业部队,统一领导新疆军垦事业。
兵团的组成,一半是进疆的老革命部队,一半是整编的起义部队。既有大批老红军、老八路时期的干部战士,也有大量从前在国民党政府军队服务半生的职业军人。对于生产兵团的特殊体制,对于部队性质与任务的转变,关乎集体与个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前途命运,因而生发了种种模糊观念。“兵团军不军,民不民,到底算什么?”有人调侃说,“兵团是装甲(庄稼)兵。”
张仲瀚,这位创建生产兵团的主要领导人,自身就是一位具有浪漫气质的人,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他在描绘兵团建设蓝图的同时,形成了明确的理念:要按党的要求,把兵团铸就成一支屯垦戍边的特殊兵种,既是军,又是民,是不戴领章帽徽的解放军。你叫我是“庄稼兵”,也没什么不好,我们就是要在戈壁滩上盖花园。兵团将以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为国家做出贡献,也为自己在边疆建设幸福的家园。张仲瀚,以他充满激情的革命理想主义,和他面对现实艰苦创业的行动,响亮地回答人们的质疑,消除人们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