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2小时,3小时过去了……手机还没响,王华变得有些焦躁。一会儿出去,一会儿又进来。但凡有路人经过,往店里多瞟两眼,他都赶忙上前招呼,介绍新鲜的五花肉烤串儿。谢召容给他倒了一杯水,劝他莫要着急。
到了8点,“叮”的一声,手机震动——“您有一单新的订单。”
“来喽,来喽。”王华一边招呼谢召容,一边开火,五花肉10串,牛肉10串,土豆、藕片、木耳……不一会儿,后厨就飘来喷香的味道。
半小时后,又来了一单。一直等到半夜2点,夫妻俩才关门睡觉。当天,他们共接了3单,收入近200元。“情况比预想的要好点,虽然跟平时不能比,但能填补点房租。”王华跟谢召容说,“房东计划给我们免两个月房租,明天肯定比今天多,一天要比一天好。”
半个月来,来自天南海北的不少地方特色餐馆也陆续恢复营业。
栾福德的哈尔滨饺子店开在成都市青羊区双新南路,恢复营业后,不少老顾客纷纷赶来“解馋”。栾福德说,北方水饺吃的是馅儿和面皮的筋道,钟水饺吃的是蘸料,各有各的风味。他卖的水饺,用熬制了两三个小时的骨汤代替油,吃起来香而不腻。再配上一碗面汤,肠胃里立刻传来温暖的饱足感。
同样在这条路,老西门干海椒抄手是不少美食APP和自媒体公号推荐的美食榜单的“常驻嘉宾”。店面很小,连后厨、杂物间一起只有30多平方米。品类只一样——抄手。在成都,大大小小的街巷,几乎条条路上都能找到卖抄手的,这家小店却闯出了名堂,成为本地和外地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店”。
开业半个多月以来,老西门干海椒抄手的客人在陆续恢复。3月8日,老板之一马凯宇买了10斤肉,包了700多个抄手都卖完了,目前营业额已经恢复三四成。店里摆着5张对坐的小方桌加一条长桌,满座14人左右,现在马凯宇把堂食客人控制在5人以内,并且引导顾客隔桌就座,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有时中午吃饭的人多,他会建议顾客打包带走,或者自己送餐上门。
温暖客人的胃和心
来餐馆吃饭的客人中有70多岁的老人,有3岁的小孩,有坚守在防疫岗位的医生、民警。这里不仅有“美味”的故事,更有很多“有趣味”、有“人情味”的故事不断发生。
老西门干海椒抄手好吃,自然有它的“秘籍”——独特配方的馅料和蘸料。“你以为抄手里面都是猪肉?没那么简单!”马凯宇说,为了使抄手的肉馅香而不腻,吃起来嫩滑有嚼劲,每一个抄手里都搭配了不同部位的猪肉。特色干海椒、麻辣藤椒、秘制辣子鸡等特色蘸料让抄手更添美味。
2月14日,在老顾客们的再三催促和要求下,老西门干海椒抄手店才终于开门营业。四个合伙人还专门拍了一张复工照片,发了朋友圈,纪念小店“重生”的这一天。
开店第二天,他们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午11点左右,一个长相斯文、大约40岁左右的男性顾客走进店里,要了2两干海椒抄手。马凯宇记得他,“他是我们店的常客,是华西医院的医生。”
两人攀谈了起来。“疫情防控期间,他们虽然没有在发热门诊,但也一直在医院值班,随时准备上一线。”马凯宇说,得知医生还有很多同事在值班、吃饭不方便时,他立刻煮了200多个抄手,跟着这名医生一起打包送了过去。
“我们能够安全地在家,开店,都是因为他们在一线顶着。”马凯宇说,他希望能通过这些自己包的抄手,表达一点心意。原本他们还想把抄手送到武汉,让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尝尝,想了想有许多不便,“还是不给国家添麻烦了。”
一名附近派出所的民警也引起了马凯宇的注意。“他穿着制服,很容易辨认出来。”门店复工以后,这名警察一周至少要来4天,但每次都吃得很急。马凯宇问清楚他工作的派出所的位置后,又煮了一大锅抄手送过去。“他们没时间来吃,我们就送过去。”
一名居住在附近的3岁多的孩子也是店里的常客。马凯宇说,孩子的父母曾经带他来吃抄手,恢复营业第二天他们就来了。“我们家的抄手个头比较大,孩子一口气吃了5个。”
栾福德的哈尔滨饺子店刚恢复营业不久就来了一个“大胃王”。“那是一个中年男人,听说话像本地口音。”栾福德说,鲜肉馅儿,韭菜馅儿,酸菜馅儿,他把特色的全点了一遍。“一边吃一边说‘好久没吃上了,好吃,好吃’。”最后结账的时候,栾福德算了一下,这名顾客吃了60多个饺子,足足有3斤!这是他开店2年以来遇到的吃得最多的客人。
抓紧时间提升餐饮品质
受疫情影响,有一部分小餐馆面临生存压力,但他们相信,疫情总会过去,提升餐饮品质才是生存的法宝。
3月7日下午2点半,过了午饭时间,送走了客人,栾福德和媳妇才开始吃饭。端着碗的手上不仅有面,还有茧子。“以前在哈尔滨老家种地。”栾福德说,种地不赚钱,考察了多个地方后,他们最终留在了成都。“健康证、营业执照办理、租房都很顺利。”栾福德说,“这座城市对外来创业的人挺友好。”浓浓的东北口音里自带三分幽默,口罩上面是大大的双眼皮,眼角嵌着三条皱纹。
之前生意好的时候,2人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受疫情影响,现在刚刚能收支平衡。年近五十的栾福德说,去年女儿已经上了大学,他打算再干几年就退休了。一家人已经在成都东门买了房子,他们喜欢这里,希望能在这座城市养老。
同在一条街的晓友烧卖店的老板、90后吴友和父母则计划着趁这段时间生意比较清淡,再改进改进自家招牌小吃的口味,等生意好起来以后迎接更多客人。
去年10月,吴友提议在成都开一家餐饮店,租金加装修用去近20万,吴友自己出资了一部分,老两口也“入了股”。“原本这钱是打算给他娶媳妇用的。”老吴说,但他知道,儿子是有想法的人,“他想干出点事业。”作为父母,他们想成全他。
动画风格的菜单,可爱的白色小方格墙砖,这家店凭借年轻的设计和招牌产品——晓友烧卖,很快在大众点评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光华小区快餐热门榜第一名。其中,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是“老板很喜欢听大家给点意见,并且一直在改进当中。”
没想到,生意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疫情。老吴说,恢复营业后由于暂不能堂食,店里的顾客数量锐减,一天往往只能接到几单外卖。3月,眼看房租就要到期了,去年投入的成本还没收回来。1个月1.2万元的房租和水电费让他们倍感压力。老吴看得出儿子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