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周家买下这间13平米的平房,花了近20万。如今,同院内紧挨着周家的邻居,是三间待售空房,每间都有一个府学胡同小学的入学名额,12万一平米。周新爸妈一直认为自家早些年买下这套学区房,“实在是有先见之明。”
周新的妈妈说,想上好学校,没有“关系”,没能力支付高价择校费,买学区房最省事。
“府学胡同小学好啊,不仅在东城,在整个北京市都是数一数二的。”周新爸妈对府学的教学水平和老师很满意。这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周新的各门课虽然都在90分以上,但在全班40多名同学里只处于中游水平,周新妈妈开始有些不满,但她跟东城区一个普通小学的教师聊天,得知同样的卷子,那所小学考90分以上的没有几个,心里十分欣慰。
如今,周新上二年级,在他上完初中之前,周家还没有搬出香饵胡同的打算。
买房只为名额不去住
为了孩子读重点小学买平房落户的家长并不少见,但像周家这样,真正住在平房供孩子念书的家庭不算太多。
史家胡同1到58号院,近些年都在史家小学招生简章的学区房划片范围内。胡同31号院外的裁缝店店员说,曾有一户姓韩的人家为了让孩子读史家小学,在31号院内买了间平房,但几个月后因为觉得居住环境差,很快搬到了别处。
灯市口大街的二手房经纪人曹小姐说,多数家长花了一两百万,在胡同买下十几平米的旧平房,只是为了给孩子落户,取得一个学区房名额,一般自己不住,而是把房子出租,租金每月每平米约100元。
案例2
100平米新房换70平米老房
看着4岁的女儿入读崇文幼儿园,徐先生心里总算踏实了。去年,徐先生一家三口带着老人,从100多平米的落地窗新房,搬进了70平米的老房。虽然“新家”墙上的裂缝掉灰,厕所水管漏水,但这个能让孩子有幼儿园和小学上的“学区房”,足以让徐先生一家人忍受现有的居住条件。
原住房附近缺公立学校
搬家前,徐先生一家住在丰台马官营附近一个新楼盘,购房前,开发商承诺小区配建幼儿园,业主孩子上学有优惠。入住后,随着开发商撤出小区、物业公司更换,优惠承诺并未兑现。
徐先生开始打听周边的幼儿园,“全是一些在附近村里隐藏的民办园。”坚定徐先生换房决心的,是他考察完自家附近的小学后。“离家最近的只有一所民办校,每天听不见学生早读,看不见孩子做操,相对较近的育英小学又不在片儿里。”于是,他到教育资源丰富的东城区断断续续看了2年房。
2011年,徐先生花了220万买下位于体育馆路附近的这所老房子。“附近有四五家小学,三四所中学。”徐先生觉得,虽然没有很多名校,“但至少孩子能上一所好点的小学,中学的选择也多些。”
孩子升入初中就卖房
2年前,康先生把家从朝阳区工大附近搬到了海淀区中关村一所1991年的老房子,“60多平米,没装修,260万,房价是以前房子的2倍,但它是中关村三小的学区房。”
康先生把朝阳区的房子和老家石家庄一套100多平米的房子都卖了,还向亲友借了几十万,终于用两套房的房价买了一套“学区房”。
如今,康先生的孩子在家附近的幼儿园就读。每年,他都会关注中关村三小的划片范围,“还不错,历年都没被划出去过。”对于未来划片变化的风险,康先生表示愿意承担。除此之外,这套房子的市值也让康先生宽心,“当年我买时均价4万多,现在涨到8万多。”他还有一个长期打算——等孩子升入初中,就把房子卖掉,“这么贵的价钱,住着‘太奢侈’。”
案例3
买完“学区房”发现没学位
买到“学区房”就踏实了吗?苗先生为了让4岁的女儿能上西城区的小学,今年6月,他通过中介将一套价值285万元、位于六铺炕二区的“学区房”买下。当他拿着去派出所落户时,被告知该房目前有户主,户籍人口中有一名儿童正在苗先生盯准的学区上2年级。
“按照学校规定,这个2年级的学生小学不毕业,我即使落户成功,女儿也无法利用这个学位。”苗先生算了算,等他的女儿到入学年龄,那名户籍儿童才上四年级,“花了钱,却买了个没有学位的‘学区房’。”
一夜之间,苗先生从消费者变成了维权者。他以中介未核实房屋信息、提供虚假房源信息为由,向对方提出退房及赔偿要求,目前,双方仍在协调中。
苗先生也开始疑惑,“买学区房,到底值不值?”苗先生说,即便买到学区房,家长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很多,“得时刻紧盯划片的稳定性,还得关注学校要求的居住年限,有可能等孩子到年龄了,又够不上学校的条件了。”
虽然了解诸多风险,苗先生还是无法拒绝“学区房”的诱惑,“对于没门路、没关系的家长,想给孩子上个好学校,这可能是最可行的一条路。”
■ 分析
缘何出现“学区房”?
教育资源不均衡化和家长跟风追“名校”共同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化和家长追求名校的跟风现象,导致了“学区房”的出现。
储朝晖介绍,义务教育法里规定了“就近入学”原则,该原则实际上是对政府的要求,即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政府就应该设立学校,并且同一区域范围的学校没有差异。现在反之,“就近入学”成了对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孩子只能在家附近的地方上学,但又面临学校教育质量有差异的现实,于是家长开始根据好的学校来选择家的位置。
储朝晖说,家长追“学区房”事实上是在追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但家长对教育质量、“学区房”存在不够专业的判断,当社会评价认为某一学校好时,家长也认为这个学校好,产生跟风现象。
但从本质上讲,如果学校不存在差距,家长就不会产生误判。而学校教育质量差距是长期以来,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结果,“政府办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实际上就是对不同学校区别对待。”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分析师孔丹回忆,2007年以前,就有“学区房”概念,但关注度并没这么高。最近5、6年,很多外地人口在京落户,子女上学成为刚性需求,人口膨胀造成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好学校周边的‘学区房’竞争激烈,价格水涨船高,近几年虽然不断有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但‘学区房’房价从未降过。”
如何改变“学区房”现状?
北京通过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手拉手等平衡教育资源
据了解,为了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北京市通过启动实施“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手拉手”、推进“学区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等支援远郊区县教育发展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