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受访者提到,有些孩子在父母入狱后,辗转不同亲戚家寄居,变得格外“圆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有人听到别人指责父母“不是好东西”,会变得敏感内向。社工们希望孩子们能和父母直接交流,借助父母的关爱来治愈、抵抗这些来自外界的伤害。
“子女和服刑父母的书信、电话沟通一直都有”,杨珺提到,但他们更希望建立一种“零距离”的沟通。
有些巧合的是,宝鸡市未保中心和宝鸡监狱仅有一条马路之隔。但为了让孩子们走过这条马路,走进高墙内,杨珺花了将近5年时间。
要把活动用的设备和材料带进监狱,还要从隔着玻璃探视变成直接接触,“考虑到监狱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也确实做了很多沟通。”比如邀请监狱管理人员参与他们的关爱活动,让监狱方面感受到亲情会面的意义所在,更有动力推进流程、手续方面问题的解决。
在福建, 当地监狱管理部门和红苹果公益志愿者也开展了多次类似活动,称之为“穿墙引线”。截至2020年底,“穿墙引线”已经进行了20期。
福建省永安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黄炜介绍,活动为期4天3夜,前三天是一些拓展活动,特邀专业导师,带动孩子们参与到生命教育、亲子沟通、心理疏导、户外拓展等课程活动中,在活动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告诉他们应该如何与服刑的父母交流,以及缓解对监狱的排斥心理。最后一天,孩子们及其亲属会到监狱的活动室里和父母进行零距离见面。
2019年8月,永安监狱“穿墙引线”亲情见面会前,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孩子们都画了想给父母看的画。一个叫小聪的孩子画了一张全家福,一家三口都穿着蓝色亲子装。见面会当天,见到爸爸后,他略显拘束地把画递过去,爸爸在上面用铅笔补上了小聪奶奶。
当天正是小聪奶奶70岁生日,监狱方面也准备了生日蛋糕。吃着蛋糕,小聪和爸爸慢慢亲近起来,一起给奶奶喂蛋糕。活动最后,他和爸爸、奶奶拍了一张久违的合影。
“效果还是不错的。”牛元媛提到,几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在与父母见面沟通过几次后,变得开朗了一些,平时也愿意主动和社工说话了,“好像卸下了什么包袱”。
2019年8月,永安监狱“穿墙引线”活动过程上,小聪的爸爸和奶奶拿着祖孙三人的合影拍照留念。受访者供图
不仅对孩子,亲情见面会对服刑的父母也会有积极作用。黄炜记得,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跟父亲说,“你进来几年了,现在我都能自理了,我们等你回来。”父亲听完后抱头痛哭。活动后,这位父亲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开始配合管理,积极表现,争取到了减刑。
疫情发生以来,“穿墙引线”亲情见面会改为线上进行。服刑人员在监狱教学楼的阶梯教室里,通过视频和孩子沟通。即使不能直接拥抱父母,也有孩子兴奋得一晚没睡。
去年12月的一次线上活动同时有三所监狱参加,一个孩子的父母分别在其中两所监狱服刑,这也是他多年来第一次同时见到爸爸妈妈。在一群服刑人员中,这个孩子一眼就看到了爸爸,他走到投影幕布前,踮起脚,举高手,摸了摸视频另一端的爸爸的脸,“等你们回来”,一家三口隔着屏幕泣不成声。
2020年宁德监狱举行的“穿墙引线”线上活动上,一个孩子摸了摸屏幕另一端的爸爸的脸。受访者供图
在期待通过“零距离”见面会修复家庭关系、给孩子正面引导的同时,黄炜更希望这些活动能有效阻断犯罪的代际传承。
20年前,黄炜工作的监区一位服刑人员有两个未成年儿子,他了解到,孩子没人照顾,被人瞧不起,也没有机会读书。后来,父亲刑满释放了,但一个孩子却犯了罪,被分配到同一监区服刑,“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场合,父子位置对调了”。
“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可以有效阻断犯罪的代际传承,让悲剧不再发生。”黄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