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正在指导学生垃圾分类。李福孙摄/光明图片
【思想汇】
编者按
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中农村教师队伍的有效供给是重中之重。地方公费师范生作为一种政策设计,主要通过公费教育政策,把优秀青年吸引到师范专业,培养大批优秀教师,保证乡村教师的供给水平,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今年,公费师范生在各地高招中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如何保证地方公费师范生具有充足、优秀的生源,真正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农村教育岗位上成为时代课题。
地方公费师范生冰火两重天的审视
公费师范生源于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最初仅指报考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参照这一政策,一些省份开始探索地方公费师范生制度。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从8年调整为6年。地方公费师范生也参照这一要求进行了名称和履约任教服务期的调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补充的重要渠道。
相比于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平稳推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在不同省份遭遇的却是冰火两重天。在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省份,如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火爆,许多高分考生自愿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分数逐年攀高;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省份,如河南、山西等地,地方公费师范生招生遇冷,只能征集志愿或降分录取。究其原因,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考生和家长对公费师范生的认知,也是当地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折射。从本质上来讲,这是教师发展中的“月亮与六便士”(英国作家毛姆出版于1919年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的问题。
学生选择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最根本动力在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在于扎根农村、奉献农村教育的情怀,这在很多高水平教师身上确实可得以印证。笔者2019年曾对河南省高水平教师的特质进行研究,在对100多位已经认定的中原名师进行访谈、座谈的过程中,多位教师强调教育情怀是其坚守教育岗位的内在动力。正是因为对学生的热爱、对课堂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让他们在面对周而复始的工作时,充满热情、斗志昂扬,并且愿意想尽办法进行自我提升,改进教育教学。但是,教育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建基于职业认同,其次需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中体验到职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最终才能做出献身教育的承诺与行动。对于高中生而言,在缺乏职业体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教育情怀是高高在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相比较而言,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现实的“六便士”才更有激发力。但是,心中只有“六便士”没有“月亮”的教师绝对不会成为高水平教师,外部的物质刺激不可能替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分析真正阻碍有志青年到农村教育岗位上的内在因素正当其时。
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原因
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表面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高中生对师范专业及农村教师认知的影响。
对师范专业的“低认同”。当前高中生报考大学专业大部分不是基于个人兴趣特长的理性选择,而是受到“重要他人”影响。教师职业的高要求、日常工作的繁重与较低的薪资收入导致社会对师范专业认同度低,并通过考生的“重要他人”传递给考生,影响其对师范专业的认同度。究其原因,第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弱化了师范专业的优势。伴随《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的颁布,教师资格证国考迅速推行,原本师范专业毕业即可直接认定获取的教师资格证不再是师范毕业生的“福利”,而是要和非师范生一起参加统一的考试。第二,“逢进必考”的入编政策降低了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当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逢进必考”的教师入编政策,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入编时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之一些一流中学更愿意招收一流高校的非师范毕业生,如清华北大的博士、硕士等,这让师范专业包括公费师范生成为专业选择时的“鸡肋”。第三,教师职业社会声望的走低影响了师范专业的认同。近年来师生冲突、家校冲突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教师的社会地位整体有走低趋势,让部分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对于地方公费师范生有“冲动”而没有“行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更遑论不愿从教的学生了。
对“确定未来”的抵触。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公费”同时意味着附加的条件限制,主要是工作地点、服务年限等的限制。在工作地点方面,地方公费师范生一般要求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任教,并以入学前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公费教育协议书的形式予以保证。当地优秀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反哺家乡教育事业,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面向的对象是18岁左右的高中生,他们往往胸怀鸿鹄之志,更愿意到远离家乡的广阔世界去奋斗,因此,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毕业后返回家乡的限制。在服务年限方面,地方公费师范生一般参考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政策要求,履约任教服务期为6年。从最初的8年服务期改为6年,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履约任教年限已经有了明显的缩短,但对于高中生来说,18岁直接确定未来十年的发展,这是一个难以做出的人生抉择,也是现实中导致公费师范生违约的潜在风险。《中国青年报》调查发现,57.2%的受访者认为公费师范生违约的原因是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做老师,52.6%的受访者认为公费师范生的履约年限太长。
对发展“不可期”的恐慌。有研究表明,个人发展空间(38.9%)、薪资待遇(30.6%)和生活条件(14.7%)是影响公费师范生终身从教的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地方公费师范生遇冷的省份多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境遇是他们的现实参照。具体而言,首先,发展机会少,空间不足。我国城乡二元化发展进程中,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外出学习机会还是发展晋升机会都明显少于城市中小学教师,虽然“国培”计划有多个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项目,但仍然存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其次,薪资待遇较低。有关部门提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但现实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公务员水平有较大差异,农村教师因为收入低,生活相对清贫。最后,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地方公费师范生服务地区优先保证贫困和偏远地区,伴随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农村中小学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城乡生活环境的差距仍然明显。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看不到专业发展的前景,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职业倦怠相对明显,这种发展“不可期”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公费师范生的选择。
破解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