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直接影响该区域农村中小学的师资供给,间接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破解地方公费师范生区域遇冷的困境,把有志青年吸引到公费师范生教育中,让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可期。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有研究者对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从政策工具视角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公费师范生政策以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为主,侧重公费师范生的履约任职和条件保障,进入机制和激励措施较少。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基本参照部属公费师范生的政策,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因此,提升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应从进入机制和激励措施入手。入口上,继续扩大公费师范生规模,减少相应的限制,吸引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学生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同时,可“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从教潜质,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激励措施上,制定专门政策,促成公费师范生的毕业就业,如教师资格证直接认定,确保毕业后有编有岗等。李克强总理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允许教育类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这项改革措施具有一定激励作用,能提高公费师范生的吸引力。
开展职业体验及规划,让有志者主动选择。职业选择与个人兴趣特长结合,职业发展才能更为顺畅,教师职业同样如此。但职业体验及规划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缺失,导致很多高中毕业生报考时不知道个人的兴趣特长是什么,更不知道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选择专业时有很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中小学应该广泛开展职业体验教育,指导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够进行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让适合做教师、愿意做教师的学生主动选择师范专业。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高中学段“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这是中小学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契机,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前提,最终将让所有学生的专业选择更加理性、科学,也会让有志于成为教师的学生主动选择师范类专业,选择地方公费师范生。
开放公费师范生出入口,留住有情怀的学生。高中生因其年龄特点、心智成熟度等因素,其专业选择具有非理性风险,职业偏好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偏移,因此,应适度开放地方公费师范生的出入口,在师范专业学习期间给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如果报考了地方公费师范生,但学习过程中发现个人不适合做教师,或者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可以选择退出;如果没有报考地方公费师范生,学习过程中发现个人愿意做教师,并且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可以申请加入地方公费师范生。这种退出和进入机制的设置,让学生多了理性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保证公费师范生的农村服务意愿,而不仅仅是因为“协议在身”而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农村服务意愿是一种教育情怀,也是“下得去”“留得住”并“教得好”的前提。
重塑农村教师形象,让农村教师发展未来可期。当前农村教师的发展境遇是地方公费师范生的未来参照,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的当下选择,因此,需要多方努力,重塑农村教师形象,让农村教师发展未来可期,让地方公费师范生看到专业发展的希望。首先,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任何一个职业的吸引力都不可能单靠奉献、情怀来保持或提升,精神追求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实现的,因此,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提高地方公费师范生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在保证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薪资待遇相同的基础上,还应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其次,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学校曾经是村镇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也因学生的琅琅书声成为村落的精神家园,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引领着学生及村民的精神成长。当今美丽乡村建设应将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作为重要任务,让学校恢复往日的精神家园地位,让农村教师在基本生活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发挥精神引领的价值。最后,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空间。适当向农村教师进行政策倾斜,让教师具有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可能,逐步恢复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将个人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和坚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一届届学生,吸引更多优秀学生立志从事农村教育。
(作者:王萍,系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全国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教育现象学视阈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