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民族院校人才培养事关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发展,学者们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韩爽和张利桃对民族院校公共课混合学习设计与实施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与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相比,混合教学模式更具优势。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案例,从学习平台与资源提供模式、教学运行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行蒙古语与汉语并行的教学模式,其混合式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满足蒙古语授课学生的需求。基于此,提出了提升民族院校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第二,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韩小凡从知识社会视角出发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知识社会主要有社会发展以知识为核心、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鼓励知识创新、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等四大特征。进而,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最后,从优化办学路径、拓展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基础教育与教育扶贫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基础教育与教育扶贫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以及教育扶贫成效与困境等方面。该分论坛就我国民族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教育理念与模式现代化、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民族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学者们从边境地区义务教育质量、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等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罗利群和黄敏从教育公平视角对边境国门学校义务教育质量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质量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实质体现,提高边境国门学校教育质量、不断缩小地区差距是促进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有力措施。研究发现,“供给侧”与民众“需求侧”的矛盾、倾斜政策与群众需要的矛盾、课程设置与地区实际的矛盾、文化冲突的挑战以及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路径。第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陈·巴特尔和赵志军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首先,与地区间差异相比,民族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更大。其次,区域内不同省区之间、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其次,分析原因,发现区域教育资源分布差异与地理、社会结构、经济、人口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现代化。教育理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点环节,也是教育模式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学者们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等理念,从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李立从核心素养视角研究了边疆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发展问题。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等理念,初步构建了由通识性知识素养、创新能力素养等四大素养构成的幼儿教师核心素养体系。第二,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贾岩基于教育信息化视角,以古筝教学为例研究了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现代化问题。研究认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研究分析了传统古筝教育中师资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古筝教育的作用,从观念转变、课程开发、多媒体运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古筝教育现代化的策略。第三,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武倩对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空间场所转变问题进行了研究。她认为,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与培养具备现代核心素养学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并提出走出教室的室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室外的体验式、情境化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和“后扶贫”时代的教育发展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学者们从教育扶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困境与突破等视角进行了研究。第一,喀什大学李双龙等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建构。研究认为,目前脱贫评估中往往将入学率或受教育程度作为评估指标,而忽视了可能导致扶贫对象返贫的代际教育能力、教育投入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等背景。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由教育意识、教育投入、教育能力和社会文化等要素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第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马慧卿采用个案研究法对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与困境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家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政策效果,样本县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办学条件和学校布局等都有显著提升。同时,调查发现,仍然存在控辍保学成果巩固难、内生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执行力、绩效考核机制、教师选聘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总之,本次专题研讨会围绕民族教育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相信会议的成功举办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的持续深化,进一步促进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和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从而为我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陈·巴特尔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志军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0GMB034)与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项目“金砖国家少数民族人权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期)(陈·巴特尔 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