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清区平安街道军民共建路上坐落着一所“特殊的学校”,学校招收的多是中重度智力障碍、自闭症及多动症等适龄学生,且是一所集寄宿、九年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学校。她,就是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
这里的孩子有多特殊呢?采访中,学校校长卢圣国讲了一个小故事。在一天巡查教室时,卢圣国与一个叫张雪(化名)的孩子聊了聊天。不一会儿,张雪顺手就把鼻涕抹到卢圣国的袖子上。抹完后,孩子呵呵笑着说:“校长,你今天很漂亮。”随后又把鼻涕抹到了卢圣国脸上。
就是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却处处体现着济南教育的温度。
34年如一日风雨兼程生源在变育人初心从未改变
普通学校择优录取,特殊教育学校却是“择差”守护。1985年12月9日,长清县聋哑学校(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学校里只有2名教师、1名保育员,加上传达、食堂工作人员,全校也仅有11名教职工。
“学校第一批共招收15名学生,且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已有15岁。”卢圣国告诉记者,1986年7月,学校建校第二年,他便来到学校,开始了自己的特教生涯,这一干就是33年。
33年来,卢圣国甘当“孩子王”,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全纳教育”,并积极探索创新,引领团队发展,以科学、专业的教育,把特殊教育学校变成残障孩子的“加油站”。
作为学校“元老”,卢圣国见证并陪伴着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1992年8月学校正式搬进崭新的教学楼,从此,孩子们告别了低矮的砖瓦房。
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前行,1995年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10年通过复评,并于2012年开始承担全区随班就读学生测查以及教研员培训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聋哑学生数量明显减少。2003年,学校自主招收了第一个培智班,开始探索培智教育,开启了学校聋、培智教育并举的发展格局。2010年暑假,学校结束25年的聋教育,正式全面转型为培智教育。
随着定位的调整,学生类型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智力发育迟缓、脑瘫、自闭症……2018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
此时的卢圣国也从毛头小伙到了知天命之年,但他一直干劲十足,只要提及特殊教育事业,他就会眼神清亮,好点子不断。“不管学校如何发展,定位如何调整,学校所有教师的初心没有变。”卢圣国表示。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们的一切。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于2012-2013年整修操场,为残障孩子创造了平整的活动场地;当看到有的学生去济南康复路途远、花费多时,学校又积极争取,于2013年12月成立长清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康复中心成立后,功能室不够用,学校又马不停蹄地争取上级领导支持,新建了康复楼……
老师既当爹又当妈只为特殊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走进学校教学楼,“长养爱心,清启智慧”8个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学校的校训,也是学校的灵魂。大爱无碍,育残成才,每一位教职工都胸怀大爱,将校训内化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
提起被抹鼻涕,卢圣国笑着说:“这太正常了,这就是我们学校教师的日常。孩子们虽然有些‘先天不足’,但心灵非常纯真。”
的确,在学校教师身上,你能更具体地感受到“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已经在学校工作了20年的田素贞,水杯里常会被学生放上石子、钉子、粉笔头等杂物,她准备了很久的教具有时被学生撕得粉碎,还有学生经常跟在她身后喊“笨蛋,笨蛋”……但对于所有这一切,田素贞都不在意,因为她知道,她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作为学校办公室主任,田素贞还身兼数职,除了处理学校里的各种事务,她还是孩子们的任课老师、生活指导员兼保姆。对她而言,给孩子洗脸洗头、穿衣服、系鞋带、盖被子、清洗拉上大便的裤子,已是家常便饭。
班里学生小龙家庭困难、爷爷又体力有限,导致小龙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回家过周末。田素贞便主动请缨把小龙领回家照顾,这一照顾就是4年。4年来,田素贞不仅利用休班时间帮小龙复习功课、做可口的饭菜,还带他走遍了济南的大街小巷,串遍了她的亲戚朋友家……
如果说田素贞让人看到了大爱,那新教师朱颖的成长则将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那份坚守体现得淋漓尽致。2014年,朱颖来到学校,成为小雨点班的班主任。但很快,她便遇到了巨大挑战:一位母亲到学校辱骂老师、一个孩子每天光脚躺在地上大喊大叫,还有一个孩子爬上窗台要往下跳……这一切都让她崩溃、彷徨、迷茫。很快,在学校老教师的帮助下,朱颖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摸索,成功找到了节奏。2018年,她站在济南市百姓宣讲团的讲台上,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史”,并荣获特等奖。
其实,在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像田素贞和朱颖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学校深入推进“特教民生工程”,学校36名教师,每人都与多名学生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家庭和特殊孩子提供服务。他们还积极主动联络和发动社会爱心社团、单位、个人为关爱“特殊孩子”尽一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幸福的教育,别样的精彩”。每周三天“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在家就有学可上
“大娘,您对我们送教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没意见,老师每周都来辅导,天冷了还给我们送被子,领导和老师想得非常全面,谢谢,谢谢!”
让每个残疾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全体长清特教人共同的奋斗目标。
当看到有的孩子无法上学时,学校专门抽派教师到全区十个乡镇摸底调查,去济南其他县区特校取经学习,并于2016年3月启动了“送教上门”活动。
“你不能来,我去!”活动启动以来,送教老师都会坚持奔波百余公里为全区12名重度残疾儿童提供上门施教,每周3天、每次3课时。送课上门不仅仅送知识,还送康复、送理念、送服务、送温暖。“老师在授课之余还指导家长进行示范训练,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有困难的家庭,学校还会帮助他们联系相关部门,争取优惠政策,实现了精准康复和精准帮扶。”卢圣国告诉记者。
为让更多孩子享受到“送教”福利,2018年,学校对送教形式进行了“升级”,开启“灵动的空中课堂”,为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通过在线教育对学生进行远程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