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上门’通过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可以让学校详细了解孩子的家庭以及学习康复情况。”卢圣国表示,通过实地走访,不仅可以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也为学校下一步教育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长清特教人看来,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让每个残疾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上,还体现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上。于是,2017年初,学校全面开启了与济南市泺源学校、长清实验教育集团、长清大学城高校、街镇社区等的融合教育,并围绕学生、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做足了融合文章。
融合学生是指让残障孩子常态化地走进普通学校,主动大胆与普通孩子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30日,“舞动中国”特教学校排舞公益行活动在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学校也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此次公益行活动的学校。融合师资力量是指与融合学校持续深入开展深层次教育教学活动,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班级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学习、交流、合作。共融教育理念则是指学校与优质普特教育、高等教育资源融合,拓宽教育实践衔接途径和渠道,提升教育活力,培育学校发展新动能。
就业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学生毕业后不再“蹲大街”
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公平、优质的教育后,如何让孩子回归主流社会?这是卢圣国一直关注的问题。“有些孩子毕业后在大街上流浪。还有些孩子在学校进步了,回家后不接触社会又退步了……这些都让人太痛心了。”
为了让孩子们毕业以后不再“蹲大街”,卢圣国一直在想办法。其实,就业服务本不属于学校教育的职责范畴,更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凭他一己之力给学生找到工作谈何容易?但卢圣国偏偏选择死磕。“只要对孩子好,对家长有用,我就去做。”两年的时间里,他不停联系、打听,把附近的区县都转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打听到济南宜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招收残疾人,于是积极与企业对接,最终为孩子们争取到了就业机会。
为了更好地帮孩子们就业,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并配备专业人员,满足残障学生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训需要。此外,学校还主动联络企业工厂,开展“一对一”订单式培训,为残障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下一步,学校可以定制培养,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给孩子们培养什么样的技术。”卢圣国告诉记者。
现如今,长清区特教学校已经与5家就业单位达成意向,可提供不同层次岗位需要,彻底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康复教育、缺陷补偿、技能培养、就业服务一条龙发展新路径。对于那些送教上门的孩子,在学校的促成下,企业将半成品送到学生家中,并为其提供简单易操作的组装配件进行组装。“孩子们可以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监护人也可以帮着做,怎么也能为家庭增加一点收入。”卢圣国说。
特教学校引入益智课堂学校“康教模式”全国推广
优质教育是长清区特教学校教育蓝图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8年9月,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敢为人先,率先开启益智课堂,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了做好益智课堂,学校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来筹备。早在2018年5月,在卢圣国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以韩靖华、郭秀英、朱颖、张鹏等4名骨干教师为带头人的益智课堂小组。4名教师先后去淄博、临沂、长清区万德街道中心小学、莘县实验小学等学校交流学习。与此同时,学校将每天下午第3节课设为益智课堂专业课程,由四位老师带领学生们学习杯子操、汉诺塔等益智器具。2018年暑期,学校又邀请万德街道中心小学李敏、王冉两位益智教师来校为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学校专门购置了一批益智器具送到“送教学生”的家中。
时间再往前推移,在引入益智课堂之前,学校已经在深化培智课程改革。2017年9月,在全面落实新课标课程的情况下,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形成知识课程为本,康复性课程优先,发展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齐头并进的课程体系。换句话说,学校同时开设了康复类、兴趣类和技能类课程,细化为23科。“在日常教育中,如果发现哪位孩子在某方面有潜力,老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每位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优质课程,真正实现‘按需施教’。”卢圣国说。
在打造益智课堂、推进培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学校还总结出一套“学校+机构+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康复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中国残联的高度认可。今年,学校将被作为试点学校将康教模式进一步传承,并在全国推广。正是在这样的优质教育环境下,学校在田径项目、乒乓球项目、言语康复、排舞工作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多翼齐飞。2018年,学生庞江琦在老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并接连摘得100米、200米短跑金牌。
原标题:长清区特殊教育学校34年如一日,从生活到学习再到就业,用心关爱每一个“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