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众多出口型企业产品质高价优,却缺少国内品牌知名度这一最大“痛点”,淄博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多方打造“齐品·淄博”品牌,通过搭建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交易一体化平台,集全市之力帮助企业打开国内市场销路。首场“部长带货”网络直播带货活动,20余家企业参与,40款产品一销而空,吸引了455.8万粉丝观看。
“应该看到,5月份以来,外贸整体形势在持续向好,企业感受也比较明显。”于浩表示,随着需求有所恢复,企业也要判断好怎么抓取机会。“鼓励企业使用海外仓,国际市场需求起来后,现在开始装船出去也要一个月时间,而存在海外仓可以马上供给。”
既解近忧又谋长远:拼抢技能人才
最近,威海市和日照市的两位人社局局长都在为了同一件事情而奔忙——招工。威海是局长带头,15路人马去9个省份的21个城市对接;日照则是局长带领市内部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赴河南新乡、郑州和山西太原等地对接。
保企业、稳就业,二者相互促进、融为一体。要推动企业走出当前的“低谷”,并谋求长远发展,就要有人才支撑;而企业发展了,自然就会推动就业。但在调研中,受访企业集中反映同一个问题:招工难。这里的“难”,不仅是指招聘大学生等青年人才,更多的是指向年轻的技术工人。疫情,让招工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楠表示,所谓转型升级,转到最后是“人”,再智能化的设备,也需要一线员工去驾驭。以三角轮胎新建的一个智能化工厂为例,这里对一线操作工的数量需求是大幅减少的,对他们劳动技能的要求甚至是降低的;而对负责管理、运维、保养智能装备、系统的员工,需求增加,传统意义上的维修工、保全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技术进步的需要。“这类知识型、技能型员工,在哪都是抢着要。”
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是企业引进人才、推进就业的有效方式。此次日照市人社局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手,正是探索市场化方式精准快速推进人力资源配置。在疫情初期,他们已有成功经验——为有效缓解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用工难题,山东杰出人力资源集团汇集全网招聘资源以及线下人才超市,仅用了4天时间,就收到1500多人的咨询信息、500多人的求职信息,最终分批次成功输送300余名员工。
从深层次看,解决企业用工问题,要靠产城融合、校城融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的深度“牵手”就是一个范例。山东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宋红丽告诉记者,淄博市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对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学生到淄博企业体验或者实习,无形之间加强了学生的情感认同,而学生毕业后,学校也会重点推荐当地企业岗位。伴随淄博市“人才金政37条”落地实施,去年以来,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断提高,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
技能人才除了引进,还要自己培养。我省最新出台以工代训补贴政策,对企业而言是“正中下怀”。作为“先行者”,威海市参加以工代训的企业职工已有6062名。“鼓励企业让职工边工作边培训,而且是自己的工程师培训自己的职工,既稳定了职工队伍,又提升了技能水平,企业还能得到补贴,一举三得!”三角轮胎人力中心培训发展副经理孙庆同说。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截至4月底,全省登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量分别发展到323.7万户和737.5万户。千万市场主体是全省稳就业的最大根基,与企业共渡难关,期待政策上更为精准,行动上更有力度,服务上更有温度,切实答好稳企业保就业这一长远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