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疫情冲击下 我们该如何稳住就业?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0-12-14
摘要:比如上海市将工资性年收入和年缴纳个人所得税达到规定标准作为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必备条件,就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尊重。 中国就业促进遵循劳动者自主就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就业更充分更高质量发展也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

  在近期防疫复产工作进程中,中央提出的无论是“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还是“六保”任务(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都将就业摆在首位,就业是“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唯一的交集,足见其分量之重。

  为重点就业群体提供底线保障

  2020年上半年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这两个群体所受的就业压力前所未有。而这两个群体本身一直以来也都是我国就业保障的重点,具有规模庞大、集聚度高的特征。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其中除了考研、出国等少数之外,大多数有直接就业创业需求,这一届的应届毕业生堪称史上最难就业。

  据国家统计局4月30日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这个庞大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2020年春节过后需要重新就业。

  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了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乃至部队等公共部门都格外加大了招收高校毕业生的力度。比如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等等。从4月底到8月,上海市计划招聘约1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将全部充实到全市街镇、居民区的服务或管理岗位。

  高校毕业生普遍比较年轻,拥有一定的知识和专业基础,有巨大创造力和巨大消费需求,但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不足,部分毕业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和自身的职业积累与社会需求脱节。除了政府和有关各方合力之外,毕业生自身的积极主动、努力搜寻也很重要。很多中国高校毕业生有一个思维定势,在哪个城市上学就在哪个城市就业。而现在网络发达,可以方便地做到跨城市和区域获取到就业信息并实现就业,尤其是对一些偏僻冷门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积极扩大就业单位搜寻的地域范围,可以大大扩展对口就业机会。

  农民工人数更加庞大,而且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都比较薄弱,生涯承诺与组织承诺都相对较低,大部分人缺乏深度职业发展空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本质上是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需多手共抓,可由所在地政府加强本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开展以工代赈工程建设,也可争取成为产业转移地,就近拓展就业创业机会,另外要为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更充分就业提供便捷服务。

  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从根本上可以通过学校阶段的劳动教育得以缓解。中央最近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文件促进了学生现阶段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高质量发展,架起未来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桥梁,非常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独生子女、智能时代和财富积累等多重因素累加,造成部分青少年和年轻人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他们认识不到劳动是人与财富、人与社会链接的重要桥梁,如果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未来社会将出现大量的不合格劳动者,就业压力更大,社会负担更重。要想培养未来合格乃至优质的劳动者,追根溯源,必须从当下开始着手。

  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社会性流动,既包括城乡和区域之间流动,也包括向上向下的阶层流动,这种流动是增强社会活力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中央近期出台《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扩展发展空间、兜牢社会底线作出制度安排。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下,各地各部门发挥主动性,因地制宜地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

  中国国土面积很大、区域发展条件很复杂,发展就业机会的区域平衡是有限的。从经济角度看,在有些受自然条件显著制约而发展条件不佳的区域,富余劳动力大幅度转移寻找更加适配的就业机会是最佳选择。

  如今不少城市正在逐渐打破户口壁垒,就是促进劳动力要素加速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集聚的举措。中央最近提出,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目前除了京沪两个超级大城市之外,大学学历在绝大部分城市落户已经没有障碍,而且很多城市正在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其他各种落户限制,外来劳动力与人才都能够非常便捷地在这些城市落户生根和就业发展。

  推进精准扶贫是促进贫困群体积极流动的重要抓手,中央和各地政府始终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教育是人生启智和立志的起点,为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提供更加优质而可持续的教育,从而实现更充分高质量就业,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重要举措。除了高度重视教育之外,贴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劳动技能职业培训始终贯穿职前职中,各种教育和培训信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便捷地接触到,而且有机会低成本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具有了一定的教育和培训基础,适龄贫困人口转化成更高质量的劳动者并通过劳动脱贫就不再是梦想。

  防止阶层固化带来的社会活力不足,创造更多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机会,增强个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积极拓展就业新形态和新机会

  服务业是吸纳就业最大的产业部门,今年受到了疫情重创,不少服务企业短期内吸纳劳动力能力显著下降。

  餐饮、酒店、零售、旅游、电影、外贸等行业所受打击都比较大,部分服务企业被迫减员在所难免。中小企业本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如今在疫情下艰难度日,吸纳劳动力能力变得异常脆弱。因此,必须继续拓展就业新形态和新机会。

  中国经济社会近年来新科技、新业态突飞猛进,职业类型从传统的“工、农、兵、学、商”,到如今大量新职业不断涌现。疫情带来网络经济需求旺盛,电子商务、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娱乐空前繁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深入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需求量越来越大,大有拓展的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方兴未艾,扩大了职业农民就业规模。新职业中不少采用非全时制、灵活就业的方式,也对组织形态与管理提出新挑战。

  人类正逐渐进入智能科技时代,人社部门近年来发布一批又一批新职业名录,很多新职业都与智能科技密切相关。由此带来一个近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是否将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造成失业危机?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