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作为科技型单位,气象部门始终将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在职人员培养”,到上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气象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队伍素质振兴发展气象事业”,再到本世纪“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深化气象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中国气象局党组爱才、识才、用才、聚才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激起了气象人才工作蓬勃发展的活力,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关键词:第一生产力
——明确人才战略性资源地位,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
1978年到1984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声声春雷为气象事业标定了新方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以1984年出台的《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为蓝图推动事业走上崭新道路。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截至1979年底,在全国5.3万人的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13.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54.5%,领导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知识不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气象部门以1982年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对各级气象部门管理结构、业务结构、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建设及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改革,让人事人才工作迈上新起点。
在那个春潮涌动的年代,气象部门在干部工作中大胆破除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从高校、世界气象组织、各级气象部门选拔一批年富力强、具有深厚气象业务科研背景、善于管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按照“两个大力加强——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在职人员培养”的思路,一方面,推进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多所气象院校完成向重点院校的升级,一批气象学校或培训中心、在职培训班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长远改善气象人才结构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周秀骥、丁一汇、丑纪范、颜宏等一批至今仍为气象事业作出贡献的专家院士,就是那个时候来到气象部门的。上世纪80年代,气象部门还有计划地选派业务骨干出国留学、培训,到日本、欧洲学习数值预报,到美国学习气象卫星,到日本学习计算机网络……一系列举措,夯实了气象人才培养的基础。
40年来,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和顶层设计以适应气象改革发展新要求,是中国气象局党组和有关部门不断与时俱进的工作实践。
《中国气象局实施人才战略的意见》《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国气象局“323”人才工程实施意见》《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意见》《气象部门人才发展规划(2013—2020)》……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相应的人才管理、岗位管理等实施办法先后出台,在不同年代发挥重要作用,使高层次人才、骨干人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随着国家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气象人事人才工作“暖日晴风又破冻”。近三年来,《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气象部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瞄准新时代新问题,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气象人才科技创新环境。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气象干部队伍和爱国奉献的优秀气象人才队伍正在凝聚、变强,用忠诚和本领奠定气象强国建设的基石。
关键词:人才引领发展
——聚才于斯,百舸争流,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一人出国,多人受益;一团出国,全国受益”“重大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团结协作,尽职尽责,各显神功,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推动气象事业走出困境”……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象部门专家外派学习归来、依托科研业务项目培养起来,领导干部初步实现“四化”后,气象干部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缩影。
回首来时路,伴随着部门内的教育培养和对外交流,一批批优秀专家人才不断涌现,汇聚于气象现代化大舞台,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进入本世纪以来,气象部门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大力实施“323”人才工程、“双百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出台首席预报员、首席气象服务专家、科技领军人才、西部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团队等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专业技术职称管理等,各层次人才培养取得良好成效。
到2018年底,全国气象部门有两院院士8人;入选国家人才工程和项目人选近150人。“双百计划”专家140余人;气象部门青年英才约60人。在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三大核心技术领域和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地面观测自动化、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领域等,建设了多支不同层级的创新团队。三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支持或表彰。拥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此外,入选地方和领域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专家累计140余人。气象专家叶笃正、秦大河、曾庆存先后获得国际气象组织奖。
气象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比例由1981年的8%提升到目前的82.5%。高级职称人员比例由1990年的1.5%提升到20.6%,正高级职称专家1100余人,副高级职称人员近万人。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专业科技人才都在气象改革发展中贡献重要力量,行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都凝聚了气象专业力量。
人才引领发展,事业造就人才。各层次骨干人才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项业务服务科研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与此同时,高校气象人才培养扎实推进,为气象事业带来源头活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以培养本科为主,专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俱全的教育体系,气象高等院校大规模招生,培养了大批气象事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气象学科建设实现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加强局校合作,积极推动研究生导师和气象局科技人才“双挂、双聘”工作。通过局校合作,有效支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又一个春天
——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
如果说人才和干部是科技创新的“种子”,那么,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激励担当的氛围就是其“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