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监管政策导致的债市调整只是冲击,而不是趋势。对于债券市场,我们并不过度悲观,当前债券市场情绪过度脆弱的情况下,对于利空的解读可能出现了超调的情况,那么,随着未来监管政策与财经官员相继“靴子落地”,市场的预期差反而会转向成为支撑债券市场的重要利多因素。
我们看到,尽管当前的全球属于流动性收紧的大环境,但无论是美联储缩表、欧央行退出QE、日本修正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均是相对缓慢的过程,中国资产泡沫风险较小、经济运行相对平稳,更不可能实施激进政策,反而会更加具有底线思维,防范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因此,短期多重利空冲击或将持续,但中长期利空阴霾或逐渐消退,长期债券市场的利率中枢有望“下台阶”。
从基本面来看,2018年经济较2017年放缓是大概率事件,为利率趋势性下行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观察当前的基本面情况,2018年的出口可能会维持高位;但房地产投资将高位回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部分制造业继续产生不利影响,都将是确定性的事件;2017年居民消费贷持续高位会拖累2018年的居民消费;利率水平持续攀升将会大幅抬升企业融资成本。
对利用国家政策信息的“内幕交易”进行严格监管
从2017年10月和2018年1月的两次债市大跌来看,当债券市场的核心因素并非基本面,而是监管政策时,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确实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大跌在前、政策在后”屡次发生。期货空头提前知晓消息,因此可以“无脑砸盘”,在监管政策公开之后获利了结,导致“政策公开之前暴跌,政策公开之后反弹”。
这种信息的“时间差”导致了国债期货参与者的不公平,实际上也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我们认为,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监管政策的研讨、制定过程中,需要多方征求意见,这客观上增加了政策保密的难度;第二,部分监管文件并非在监管机构官网公布,而是下发给部分相关金融机构,这也加剧了信息分层的情况;第三,对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处罚主要针对个股,而对于利用国家政策信息进行“内幕交易”则罕有处罚,使这种行为“低成本、高收益”。
从危害性来讲,个股的内幕信息交易仅仅危害单个股票的其他投资者,而利用国家政策的内幕信息交易的危害则是损害全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因此更应当引起监管机构的重视。对于利用监管信息的内幕交易行为,更需要“严监管”。
对此,我们建议:第一,在重大监管文件的政策研讨、制定过程中,加强保密工作,并对政策出台前泄密导致的内幕信息交易进行严厉处罚;第二,在重大监管文件公布时,应当对全市场所有参与者同时公布,例如在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公布,而不是仅对部分机构发文,以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原标题:“严监管”下的债市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