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从流量与变现的实操层面出发,来全面复盘2017年阿里的双十一营销打法。
9年前,“双十一”兴许“只是想让淘宝活下来”的一纸方案。
9年后,“双十一”意味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节日语境。
11秒,1亿元;28秒,10亿元;3分1秒,100亿元;24时,1682亿——这是一天之内,发生在天猫(淘宝)的交易额。
在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新鲜感渐弱,GMV基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阿里交出这样的成绩,不容易。
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电商还是线下零售,都离不开“获客”这个最核心的基本问题。分析今年的双十一策略也就是分析如何解决获取流量,流量获取之后如何最大化变现的问题。下面,StarYan先生将从互联网的本质——流量与变现的实操层面出发,来全面复盘2017年阿里的双十一营销打法。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上文,流量篇;下文,变现篇。
流量篇
从本质上看,天猫做的的是流量生意。天猫相当于一个大型商场,里面有大量商家入驻,商场提供场地(平台),商场负责吸引人流(流量)。
流量怎么来?天猫(淘宝)本身就自带流量,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在常规的时间里流量是分散的,阿里需要通过打造一个节日来形成一个流量的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成最大化收益。对于天猫(淘宝)来说,整合资源、管理商家、集聚流量、变现流量才是核心。
1.流量聚合
天猫流量主要分为两种:站外流量和站内流量。
站外流量:即除了阿里系以外的所有互联网上的可以用得上的流量。
站内流量:即阿里系淘宝(天猫)的所有流量。
站外的流量要集聚,从线下到线上,从站外到站内,形成流量中心池。
简单来说,阿里围绕双十一核心主题日,主要通过两场晚会,户外广告、新媒体传播矩阵、自有流量矩阵,合作流量矩阵来吸纳线上线下全场景流量,构建起强大的流量中心池。
年年有大促,阿里在流量聚合上显然轻车熟路,具体来说:
1)两场晚会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有两场晚会,一个是2017双11狂欢夜,另一个是作为双11起跑活动的天猫双11全球潮流盛典。这两场晚会奠定了一个过节的基调。两场晚会明星、大咖云集,自带话题传播属性的明星自然是媒体,粉丝追逐的焦点。
在双十一预热期,马云提前为电影新片《攻守道》宣传,实为双十一打气助威,10号当晚,上台和众主创为自己的电影造势,同时和观众一起创作双十一歌曲,将全场氛围引向高潮。
2)户外广告
从10月下旬预热期起,线下广告紧锣密鼓,地铁、公交、商场、电梯口等人群众多的场所,大批量的海报、广告360度全覆盖,试图在高频的线下场景中潜移默化中影响用户心理。
3)新媒体传播矩阵
另一方面,新媒体担当和用户沟通的出口,不断抛出新的刺激点吸引用户的目光,引爆全网话题讨论热度,扩大传播影响力。
微博上,天猫双十一广告、热门话题占据微博各主要位置;明星、KOL的宣传攻势一波接一波。
微信上,双十一“鬼故事”H5 剑走偏锋,双十一4亿张店铺海报由AI完成,令人惊叹。
4)自有流量矩阵
除了微博外, 阿里系内部支付宝、闲鱼、飞猪、虾米音乐、优酷、UC浏览器等大量资源展开联合营销,各个应用开屏、banner、频道、卡片、导航tab、搜索等形成互相推广之势。
5)合作流量矩阵
为了全面铺开各个层次用户群体,阿里在各个合作渠道、APP应用投放双十一广告,加上数万个品牌商在各个渠道上,一起合力造势。
总之,这是一波非常有节奏也是很庞大的的传播规划,大到平台规模化宣传攻势,小到品牌商家借势,通过互联网精准曝光,热点话题运作,加上线下海量投放,双十一的流量呈指数级放大,最终达到双十一的流量高峰。在整个双十一期间,双十一的百度指数、微信指数节节升高。
2.流量分发
上面聊的是如何获取规模化流量,那当流量保障,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当前流量,做好流量分发,变成流量运营的关键。
1)品牌分发
在商业经营中,有一个“二八法则”,即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重点客户,在流量运营层面,一个核心逻辑就是集中优质资源,投入到优质品牌重点突破,今年的双十一,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双十一的流量明显向大品牌商家倾斜。
在淘宝天猫上,有上千万卖家,上十亿的SKU。 今年,就有14万个品牌参与到这个节日,其中有6万个是国际品牌。如何全量高效的进行品牌曝光是一个问题。
今年双十一的狂欢桌面红包创意是品牌营销的一大亮点,通过品牌整合营销,全面释放品牌势能,将流量运用得恰到好处。每屏24个品牌位置,一共6屏,下拉刷新还可以出现新的品牌,在狭小的屏幕空间内,最大化有效展示了品牌,每逛一次品牌可以抽一次奖,品牌与红包深度绑定,通过“逛满10个品牌,抽大奖”的形式提高了用户浏览率和到达率。
当然,还有大品牌玩家的“品牌传奇”会场,这也是淘宝售卖流量的一个手段。
2)单品爆款分发
除了品牌分发外,天猫双11官方爆款清单2017超级发布盛典可以说是仅次于两场晚会之外的另外一个很重大的项目。官方爆款清单,重点发力头部流量商品,形成集中售卖。其逻辑和品牌类似。
3)会场频道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