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友邻之间互相关心,情同手足,真正使人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刘志坚将军回忆起刘邓首长救他一命的往事。
1942年他担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时,到第六分区传达文件,不幸与敌遭遇,腿部受伤被俘,刘邓首长知道后,专门下令并组织部队将他营救出来。
没想到这件事毛主席也知道,十多年后,刘志坚在怀仁堂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风趣地握住刘志坚的手说:“你就是那个劫法场出来的,成了跛子的刘志坚。”
刘志坚还讲了这样一件事:娄山关战斗中12团政委钟赤兵腿被打断,当时部队已经减员很大,人力非常紧张,彭总还是下决心把他抬到了陕北。刘志坚1945年又一次负伤后,彭总还亲自炒了一盘土豆慰问他。
曾在罗荣桓元帅身边担任多年机要秘书的原政治学院政经教研室副主任李新阶讲了罗帅关心部属的几件事。
l940年,罗帅在115师当领导时,看到刚成立的师秘书处3个人合住一间房,就把自己住的略大一点的房子让给了秘书们,而他自己住进一间很小的房子里。夏天酷暑难熬,罗帅病了,卫生部想给他调一个通风好的房子,他执意不肯。
l950年夏,一位烈士子女上学遇到困难,罗帅专门派人联系解决。罗帅还说:凡是来找我的人,都要热情接待,不要借口我忙把人家挡回去。
l937年参军的原政治学院干部阎稚新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我军某部当指导员,在一次同鬼子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战士们要救他,他执意不肯,因为他所处的位置正处在鬼子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鬼子的机枪还在哒哒地叫着。可战士们却冒着枪弹冲了上来,并用血肉之躯在他身边围成一道人墙。他们说,指导员,我们不能让你第二次负伤了……阎稚新讲到这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岁月如烟,忘却多少忧与欢,唯忘不了的,是官兵之间这暖人的真情啊!
(国防大学李兵)
(此文刊登在1997年《国防大学学报》第8-9期合刊)
作者简介:
李兵,原名李芳然,祖籍河北邯郸市磁县。
曾就读于国防大学基本系、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研究生,军队指挥学教授。
历任战士、排长、政治处书记、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宣传股长、政治处副主任、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编辑、记者,沈阳军区某红军师副政委。中国军事学核心期刊《国防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表军事论文及新闻、文学作品1000余篇,出版著作6部,担任副主编2部,参与编写6部。独立完成的军事学术论文获全军一等奖5篇,二等奖4篇,国防大学教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篇,与人合著《高技术战争》获国防大学科研成果三等奖,参与编写论著获国防大学“标志性”成果奖和“科研成果”二等奖。编辑专栏多次获全军评比一等奖、二等奖。
出版著作包括《狼干粮:李兵中短篇小说集》,收入的小说有《无名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山间有朵野菊花》、《双胞胎》、《生命的价值》等。
资料链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由于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抗大于1939年7月向敌后挺进,同年12月到达晋察冀,翌年2月到达晋冀豫,1943年3月返回陕北绥德,直至抗战胜利。
抗大在敌后先后创办了十二所分校。一分校在晋东南,后迁山东;二分校在晋察冀的灵寿,后返陕北并入总校;三分校在延安,曾改为军事学院扩后亦并入总校;四分校在淮北;五分校在苏北,后迁淮南;六分校在山西武乡,后并入总校;七分校在山西兴县;八分校在淮南天长县,后改新四军二师教导团;九分校在南通,后改苏中公学;十分校在鄂豫皖;太行分校在河南涉县;太岳分校在山西沁水,1945年10月迁至黑龙江省北安,不久迁往齐齐哈尔,改称东北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学员以部队调干为主,还招收投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青年,学习内容有马列主义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游击战、中国历史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李富春都到抗大讲课或作报告。
抗战八年,抗大培养了二十万优秀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夺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