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封面故事-社会-经济-文化-专栏-听周刊-爱乐-商城-往期杂志-时尚-
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银行业应该有选择性地支持经济 2009-02-24 12:47 作者:李伟 2009年第7期——专访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
银行支持经济增长的总量不成问题,但问题是,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不能只从量上考虑,还要承担经济结构转型的责任。
超预期的贷款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1月份的数据刚刚出来,银行新增贷款1.62万亿元,超出了很多机构的预期。贷款超常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再平:首先是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转变。去年8月份,政府由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本身就要求贷款增加。巨额新增贷款中肯定有一部分就是政策所期待的,1.62万亿元中这一部分是合理的。
去年8月份以前,很多银行的贷款欲望都处于压制状态。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贷款规模限制,压抑了贷款愿望。贷款规模限制本来已经是废除的政策,但由于经济过热,流动性很难下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以此作为限制。随着货币政策的转变,被压抑的能量获得了释放。
另外,商业银行的实力和过去不一样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提高,现在主要商业银行超过10%,拨备覆盖率也大幅提高,4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达到了133.4%(境内)。所以这方面资本金的约束也没有了,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流向市场。
从监管部门到整个国家政策,从上到下都要求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经济增长,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现在看,银行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性是充分调动起来了。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是靠息差,只要有贷款规模,就有利润。而现在资本金的约束、拨备覆盖率提升后,银行自然希望扩大生息资产,有贷款的积极性。
三联生活周刊: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你如何评价贷款的增长速度?过快还是适宜?
杨再平:按照目前的新增贷款增速来看是过快了。从去年11月、12月到今年1月,新增贷款总量比上一年同期增加3倍,这种增速是不合理的,每个月都这样增加是不可能的,一年下来新增贷款要达到10万亿元了。而央行预订的目标是5万亿元,已经是很高了。
我认为这种增长和突然释放是短期的,第一季度比较高,再向后是不可持续的,全年新增贷款控制在5万亿元以内是比较适合的。
从我个人的感觉上看,1.62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至少有60%是超出预期的。在总量过高的背后,肯定有对项目放贷审查不审慎的地方,有风险在里面。银行存在对政策的反应过度,
不是银行无限制地增加资金供应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有限度的。去年贷款余额是36万亿元,一般我们估计16%~17%的增长,这是一个规律性,如果突破就不正常了。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在这1.62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有6000多亿元属于短期票据融资,这是否也说明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杨再平:利率降低以后,票据利息要低于存款利息,票据融资的风险低一些,企业可以从中套利。
票据融资的问题也要分开看,其中也有合理因素。票据融资与贸易融资相联系,我们的银行过去在贸易融资上做得是不足的,而贸易融资的风险又比较低,同时也一样是支持经济增长、支持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另一个需要警觉的是,这些贷款中,是否真正支持了中长期的经济增长。票据融资则主要是提供短期的流动资金,没有进入到中长期的项目中去。
银行的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国家去年出台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总体计划。现在有一个说法,认为这4万亿元应该是包含了银行的贷款。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杨再平:对资金的构成我不是很了解。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政府财政拿出4万亿元,银行在这个基础上配给资金。
三联生活周刊:4万亿元计划中有很多基础设施大项目,如何看待这类项目的风险?
杨再平:一般认为,有政府资金担保的项目就没有什么风险,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从经验数据看,一个项目中政府资金占1/3或1/4,风险是比较可控的,如果低于此,则蕴含较大风险。过去已经暴露出来很多政府项目的风险,比如对高校的贷款、收费公路的贷款,这都是政府项目,但由于政府投入资金的比例偏低,也造成了银行的坏账。
对国有大企业的贷款也同样存在风险,这类企业结构复杂,可能掩盖了很多矛盾,一旦爆发风险就很高。
所以政府的财政资金、准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比例关系是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有政府参与只能说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能说没有风险。不能对政府项目照单全收,也要认真审查。最近,银监会就坚决禁止“打捆贷款”,也就是有的地方政府把很多项目打包,要求银行提供一篮子贷款。银监会要求银行必须一个一个项目审查,不能有蒙混过关的不良资产。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依靠银行贷款,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这个角度观察,银行在本次政府刺激经济、救市的布局中必然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如何看待银行目前的角色?
杨再平:我们国家是极端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全国的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了95%以上。
总体来说,银行支持经济增长的总量是够了。但问题是,银行对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只从量上考虑,还要承担经济结构转型的责任。
这次经济危机暴露出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国民经济依靠外向型、对外依存度过大的行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现在的数据看,1月份外贸是负增长了,金融危机的第二波已经危害到了实体经济。周边几个主要经济体受到的伤害很深,没有复苏迹象。美国已经负增长,日本创下了35年以来最大幅度的负增长,要达到-3.3%,英国甚至号称要破产。如果这些主要经济体的形势无法好转,我们继续依靠外贸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的经济模式必须转向依靠内需发展。对银行来说,就要从支持外向型的企业和行业转向支持内需型的企业和行业。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说,银行应该有选择地支持哪些“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