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航线5521条,境内通航城市234个,境外通航城市218个,运输航空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5年滚动平均值为0,航班正常率连续两年超80%,这些“硬指标”保障和支撑的,是老百姓的故乡和远方。
能够测温、巡逻的智能机器人,全自助式行李托运设备,“刷脸”通关的自助验证设备,那些旅行中的小确幸,编织出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伴随着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钢铁银鹰在跑道不断加速,振翅腾空……过去的5年,中国民航在一次次腾飞中努力实现着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
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川航 供图
隐患零容忍 筑牢安全之基
2018年5月14日,“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在风挡玻璃爆裂脱落的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堪称“史诗级备降”的背后,是班组建设的安全教育,是规章制度的令行禁止,是千锤百炼的精湛技术,是严格训练的平时养成。“英雄机长”刘传健说:“作为一个民航人要‘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个敬畏”代表了当代民航精神,而保持敬畏之心就是坚守安全底线的初心。危急时刻,他们力挽狂澜,换来了机上119名旅客的平安落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时强调,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民航主管部门和有关地方、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回眸“十三五”,民航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各项安全指标好于预期。截至今年6月底,运输航空每百万飞行小时重大事故率5年滚动平均值为0,低于预期0.15的安全目标及世界同期水平;生产经营性通用航空每万飞行小时死亡事故率为0.052,低于0.09的安全目标;未发生非法干扰造成的航空器重大事故和重大航空地面事故。
数字的背后,是民航业坚持对安全隐患“零容忍”,以“眼睛里不容沙子”的态度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隐患整治力度加大,风险防控持续加强,推动“控总量、调结构”在安全领域有效落地,安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华北空管局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西塔台。
本着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原则,中国民航在全球率先停止波音737MAX商业运行,彰显出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作为民航大国的责任担当。“十三五”期间,中国民航签署《中欧民用航空安全协定》,高票连任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加快推动中国安全技术标准走向国际。中国民航飞行品质监控基站一期项目正式上线投入运行,标志着中国民航在“大数据+飞行安全”能力建设方面开辟出了新天地——通过深度挖掘和运用海量的飞行品质监控数据,有效实施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和重点监管,助力民航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再上新台阶。
民航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再次凸显。今年,面对统筹疫情防控和民航安全的新挑战,针对疫情防控期间行业生产运行特点,民航及时提出了防“忙”中出乱、防“闲”来麻痹、防“慌”中出错,有力确保了行业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可控。
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民航人为筑牢民航强国建设安全之基不懈奋斗,持续创造着新的安全纪录。
复苏育先机 临空经济领飞
跑道上一架架飞机排队依次出港,各地候机楼恢复往昔繁忙喧闹。
10月15日,民航局公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9月份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已经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76.3%、87.5%、96.4%。其中,国内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运输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6.9%和98%。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市场主体展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航空公司陆续推出创意产品。6月下旬,东航率先推出“周末随心飞”,引燃出行市场。这一创新举动也引发各航空公司争相效仿,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等纷纷跟进,提振航旅全产业链消费,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三届进博会上,东航签署了两个航空大单,总金额超过11亿美元。中国民航业的复苏,也给了国外航空产业链上的供应商更多信心。“中国是GE重要的战略市场,GE非常看重进博会这一和各界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也相信进博会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GE(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向伟明表示。
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服务支撑型产业,中国民航在全球民航业遭受疫情重创的形势下率先触底反弹,为国内经济复苏与发展提振了信心,也向国际社会释放出积极信号。
“还没有从中国直购过商品吗?请点击我们的链接。”比利时“面对危机”网站日前发布特刊广告,介绍如何从中国网购商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欧洲国家关闭了“非必需品”实体商店。一时间,从中国网购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中国国际货运航班量呈爆发式增长,9月份国际货运航班量达到去年同期的2.5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首先感受到这一变化。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已与9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其中5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疫情发生后,这些空中桥梁成为携手抗击疫情的“生命通道”。疫情期间,中国民航共向4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抗疫援助,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超过1700吨。在9月8日第二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崔晓峰表示,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每周运营货运航班1068班,是疫情发生前的2.6倍。
民航国际化程度高,能够满足距离远、范围广、时效性要求高的通达需求,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独特优势。5年来,航空经济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放眼全国机场周边,临空经济区建设初见成效,“大临空”经济格局逐步形成,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智能终端产业圈、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等新兴经济业态层出不穷。北京大兴、上海虹桥、广州、成都等15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全部于“十三五”期间建成,全国规划建设的空港经济区超过100个。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贡献力逐渐加强,以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为例,2019年,其属地总收入达3083亿元,实现税收240亿元,在北京市GDP中的占比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