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时候解读一下“新工科”了。
这件事儿为何有必要?是因为我发现,国内高等教育界对教育新变化新趋势嗅觉最为敏锐的一帮人——教师发展工作者们——对于“新工科”这个自2017年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火热的现象,居然是无感的,甚至是陌生的。偶尔在圈内聊起这个话题来,大家都是一头雾水的感觉,貌似跟自己关系不大,因此也就不去讨论。
人们的普遍认识是,“新工科”——当然是工科院校的事儿啊,跟我们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不需要关注啦。
我也曾经以为这个跟我没关系。直到2018年1月,在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所有有关“新工科”的资料以后,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是要变天了啊。
于是乎,赶紧给我的好友——中山大学任荣伟教授发了一段微信:任老师,请尽快研究,早做准备,我的判断,新工科之后,必有新商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西安欧亚学院的朋友们)
何以言此?我有一个通俗的比喻:新工科,如浪潮般奔涌而来,它只是新一轮教育改革大潮中的第一个大浪,在它之后,还会陆续有新文科、新理科、新商科等大浪滚滚而来。
果不其然,咱们高等教育的掌舵人,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3月份南方科技大学的讲话里,就明确提出——6月份我们就要正式推出四个“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现如今,这四个“新”被俗称为——教育“新四军”,正在被逐渐流传开来;如果它还没有进入你的耳朵里,说明你已经孤陋寡闻了。
当潮水涨起,大浪不断来袭,站在沙滩上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被裹挟其中,带入深水区,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我个人判断,不只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后还会有新商科,新教育——何止是四新!所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不只是“新工科”的事儿,而是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的事儿。“新工科”,只是拉开了一个改革序幕而已。
所以,我这里要再次强调:新工科,只是此轮教育改革的第一个大浪,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大浪滚滚而来。而我们,都是站在这涨潮前沙滩上的人。潮水涨起,你避无可避,每个人都会被带入到“改革的深水区”。
请问,您是否已经炼就了在深水区游泳的能力?
要有危机感啊,朋友们!以后的高等教育,可不是那么好干的。
(网络图片)
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识青年韩寒的一句话——“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用在这里非常贴切。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们,这种力量为何强大。
这并不是一篇严谨的论文,而是一篇通俗的白话文。我力争用土豆白菜来说清楚“新工科”是怎么回事儿。受一场教育,就要学会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高深的智慧,如果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说简单,何以对得起“受教育”这三个字呢?
好,下面咱们就正式开始。
1.“新工科”行动的复盘
首先,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迄今为止“新工科”的所有行动。
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 “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欧美已经开始行动,我们也要做点什么了。此次会议形成的讨论结果后被称为“复旦共识”;
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聚在一起,再次讨论,面对新形势,我国应该干点什么。此次会议形成的行动方案后被称为“天大行动”;
2017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此次会议形成的工作指南后被称为“北京指南”;
上述3大会议被称为“新工科”的三大行动,是不是节奏非常快?真可谓紧锣密鼓。
(来源:高考网)
3次会议期间,发布了2份重要文件——
《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
《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
请注意,前者是教育部高教司发的,后者是教育部办公厅发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是2017年的事儿。那么2018年,关于“新工科”的事儿还有2件。
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公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结果,来自全国高校的612个项目入选。也就是说,教育部共认定了612个项目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
这里的“等部门”,有3个: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这说明,“新工科”已经不再是教育部自己玩的事儿了,而是国家层面的多部委联合战略行动。
好,我们总结一下,对于“新工科”,您只需要把握这几个关键数字就可以了——3、3、612,五新、双万、30年(是不是很顺口呢?)。
3大行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
3大文件——教高司6号文、教高厅33号文、教高3号文;
612个项目——已经被确认为“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五新选题——“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定五类选题: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
双万计划——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
30年——到2020年,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
这几个数字,大家都要记清楚,我会在这个系列里,把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一一说清楚。
2.一项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行动
上述几个文件中,办公厅的33号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当前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迫切性”。
各位,这句话真不是随便乱说的,确实是形势使然啊。
形势使然背后的故事大致如下:
2015年前后,我国一帮院士听说德国在搞工业4.0,就组团去考察,回来后赶紧向中央领导人汇报,领导很重视,及时作出批示,我们也要动起来,我们要做“中国制造2025”。于是,《中国制造2025》作为国家战略适时推出。
所以今天,你看到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我国和欧美各国基本上是齐头并进的格局。
(来源:“新工科EECS圈”微信公众号)
上图看似各自发展,一团和气,实则步步惊心。美国认为我们的2025战略是个极大的威胁,因此各种明枪暗箭齐出,务求废掉中国武功。大国角力,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潭,中兴“芯片”事件就已经看到这种端倪。
产业革命,必会导致经济转型,必然带动教育变革;大国博弈,唯有海量般的高素质人才顶上去,才能打赢这场全域战争。
但我们的现实是:新产业、新科技人才缺口高达2500万。教育供给,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