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推崇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其中以普选制和多党制为典型制度特征,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批判,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看空者以西方政治体制更为优越为由,判定中国经济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无法快速发展,并认为中国将困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中央集权体制论”未能切实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分析,更忽略了中国强有力的中央带来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其一,中国政治体制并非西方传扬的“专制”制度,是集体领导制度。其二,中国政治体制并非一成不变。改革开放初期,为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体制优化,例如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简政放权、设立经济特区等。其三,中国政治体制符合中国国情,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土壤。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时曾提到,“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成就向世界交出一张堪称奇迹的答卷,中国强有力的中央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等方面展现出西方国家所缺乏的有力和高效。其四,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把经济发展放在优先地位。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长、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愈加开放包容、焕发活力。总体而言,中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看空者的言论只是空谈。
2.3 观点三:地方割据论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为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实行简政放权,其中重要举措是向地方下放财权,实施“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灶吃饭”体制。由于地方政府财权扩大,部分西方看空者提出“中国地方政府形成割据态势,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的说法。1994年分税制改革集中了中央权力,解决了中央财力不足的问题后,看空者又提出地方政府GDP竞赛促使各地方争夺资源、阻碍经济长远发展的观点。
“地方割据论”未能考虑到地方经济竞争所释放的效率与活力,也未能考虑到地方竞争模式的优化和修正。其一,“以GDP论英雄”的发展模式确实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激励各地方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经济建设。竞争带来激励,各地方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出让土地等方式招商引资确实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企业。其二,中国政府积极调整发展模式,地区间GDP竞赛已成为历史。中组部于2013发布了《改进地方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指导地方政府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指标,促进建立新的政绩观和考核方式;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201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近两年在中央指导下,部分地方政府对GDP数据挤水分,2019年中国将开展地方GDP统一核算改革,建立更真实可靠的GDP数据系统。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突出就业、风险防控、扶贫、居民、生态环境等发展指标。
2.4 观点四:民族品牌弱小论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国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看空者认为中国科技创新实力不足,因此即便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各行业掌握的核心尖端技术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
这一论调的错误之处在于未能考虑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进程,低估了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其一,人口众多而土地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的产业结构通常都要经历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模式转变。中国曾以廉价劳动力、高速发展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这是中国经济腾飞必经的阶段。但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调整,科技创新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经济新动能也在培育和发展中。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诞生了一批杰出企业家,涌现了许多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如联想、海尔、华为、阿里巴巴等。据IDC数据,2018年中国华为、小米和OPPO品牌位列全球手机出货量的前五名,出货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4.7%、8.7%和8.1%。据Synergy数据,云基础设施服务方面,中国市场的前五名均为国产品牌,而亚太市场中阿里巴巴、腾讯也位列前五,分别占据16%和6%的市场份额。
2.5 观点五:金融风险崩溃论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国家纷纷加杠杆,中国宏观杠杆率迅速提高;同时供给结构未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引发国际投资者担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中国2008年宏观杠杆率为142.4%,而2018年三季度中国宏观杠杆率达251.4%,十年间杠杆率增幅超过100个百分点。因此,部分看空者认为中国经济杠杆率过高,财政、金融、地产、债务等风险过高,危机将随时爆发。
“金融风险崩溃论”片面地以杠杆率绝对值的高低判断中国的风险,且忽略了中国经济发展消化风险,以及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的努力和成果。一方面,尽管中国宏观杠杆率较高,但目前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其一,中国宏观杠杆率与G20国家平均水平(245.7%)相当,低于欧元区(263.1%)和日本(370.2%),就绝对值而言并非处于极高水平。杠杆率处于高位并不意味着即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日本常年保持300%以上的宏观杠杆率,但日本并未发生债务危机。其二,中国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均未达警戒线。2018年三季度,中国居民和政府部门杠杆率分别为51.5%和48.3%,分别低于G20成员国均值6.9和31.8个百分点,政府杠杆率未突破国际通行60%的警戒线。尽管非金融企业债务率较高,但外债余额比例低(2017年仅为约4%),国有企业较高的杠杆率也已部分转化为优质资产。其三,中国总储蓄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庞大而稳定的储蓄资金为企业债务融资提供支撑;2017年中国总储蓄率为47%,远高于OECD成员国平均储蓄率的22%。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消化了部分风险,中国政府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金融和房地产风险的努力已取得部分成绩。针对2008年以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于2015年底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债务风险。2017年中国进行了大范围的财政整顿,地方隐性债务和影子融资受到严监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增速明显放缓。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科创板落地,直接融资将在企业融资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中国宏观杠杆率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250%左右,结束此前的上升趋势。
3 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