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讯网,打造专业的新闻资讯网站!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信息资讯网

热门关键词: as  新闻  43  www.ymwears.cn  乐技

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新闻资讯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1-29
摘要: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1-3月,美国核心CPI均保持在2.3%以上的高位,持续超出美联储1.5-2%的容忍区间上限;欧元区综合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欧央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3月份,日本CPI上涨1.2%,为10年来新高

  各国通货膨胀率普遍上升。1-3月,美国核心CPI均保持在2.3%以上的高位,持续超出美联储1.5-2%的容忍区间上限;欧元区综合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欧央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3月份,日本CPI上涨1.2%,为10年来新高;此外,受内需拉动、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也明显上升。2008年3月,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土耳其和越南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8.8%、8.5%、8.2%、8.8%、9.2%和19.4%。

  近期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红利递减。新兴市场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边际效应优势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快,发达国家利用海外廉价劳动力规避国内通货膨胀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失衡直接催生了全球流动性过剩。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各国和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积极促进出口,积累外汇储备,增强危机抵御能力;同时,美国等各主要经济体在高科技泡沫破裂和“9·11”后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而在全球资本项目开放、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大量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大规模跨境流动,进一步压低了风险溢价,推升了全球价格水平。三是近期为应对次按风波带来的金融市场紧缩局面,以美联储为首的各主要央行大幅降息并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客观上助长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了短期和中期通货膨胀压力。四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高涨。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能源、食品和金属等初级品市场供求关系偏紧,石油、玉米、小麦和金属等初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创历史新高。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增长加快加大对粮食的需求,而同期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导致供给相对不足,加之对玉米等生物能源需求旺盛,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作用增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轮全球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根据古典经济理论,对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稳定市场信心,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针对粮食价格上涨,各国纷纷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举措。阿根廷2007年两次提高粮食出口关税;乌克兰对小麦出口实行许可制;主要大米出口国越南、埃及、印度、泰国等陆续设置大米出口限额;欧洲、韩国、日本等对农产品(14.43,0.00,0.00%)的出口也采取了诸多限制举措。应该注意到,尽管粮价上涨可能加大各国间的政治摩擦和部分国家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压力,加大政府面临的政治压力和财政补贴压力,造成社会不稳定,但从经济角度,近期全球粮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别国家因担心自身的粮食安全而限制出口造成的,并未出现全球范围内实质性的供给短缺。事实上,全球粮食供给增加的潜力仍很大,大量闲置可耕地的存在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都可以保证在短期内提高供给,平抑价格。

  本轮通货膨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与美国次按风波带来的全球经济放缓相伴。常规情况下,央行往往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等制度安排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防范、抑制通货膨胀。但在目前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衰退的共同威胁下,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主要货币当局普遍面临艰难的二元选择。其中,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坚持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大幅降息,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同时辅以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与其类似,为应对实体经济下滑威胁,加拿大、英国央行也选择了降息;相反,近期澳大利亚和瑞典等国央行却在选择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上行风险;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则在权衡实体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风险后选择维持现行利率,以保证中长期价格水平和公众预期的稳定。

  目前,国际粮食、能源等价格上涨加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市场监管,并通过财政补贴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生活。下一步,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增加供给、稳定预期,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升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效力。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情况下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总体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消费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势,居民收入、企业利润与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贸易不平衡有所改善,但居民消费价格受灾害等影响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减缓1.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8.0%,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9亿美元。

  (一)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增速仍在高位,贸易顺差同比略有减少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定提高,国内消费需求较旺。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1%。人民银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第一季度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显著提高,认为收入增加的居民比重比上季度提升6.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万亿元,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3%,与上年同期12.5%的实际增速基本持平。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1.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9.3%,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相差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0.1个百分点。

  专栏 3 增加消费需求,促进内需增长

  增加消费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平衡关系看,储蓄缺口等于贸易缺口,国内消费不足就需要通过增加国外消费弥补,容易引发对外需的依赖,进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过多和汇率升值压力增大。从国内经济平衡关系看,消费不足是导致储蓄过多的最直接因素,而储蓄过多则容易引发投资的过快扩张,进而可能会产生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消费不足也会使供给结构产生扭曲,在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压力下,产业结构会形成对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的依赖,不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新闻资讯网

最火资讯

信息资讯网版权所有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QQ:145312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