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修史,对宋、辽、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编纂成纪传体的正史,而独于西夏,则仅据三国旧史草率编成分量无多的传记。这对于历史的研究,实不能不被认为是一件无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西夏末期历史的研究,是一大憾事。
经过七百余年的陵谷变迁,西夏遗民已不复作为单一的民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有人认为不仅找不着讲西夏语的人,而且连西夏人也找不着了。这个结论虽然有些下得过早,但是由于史籍上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一鳞半爪,因此,中外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对西夏灭亡后,党项族是经过如何途径和其他民族融合,而逐渐从历史上销声匿迹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对西夏后裔的下落,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解释:
一. 降元。
西夏灭亡后,党项族的统治阶级有一部分向元朝投降。元朝称西夏为河西,或称唐兀,视同色目,政治上给予优厚待遇。据王桐龄的《中国民族史》统计,仕官元朝的唐兀人达60人之多,宿卫诸军中,也有唐兀卫,领河西军3000人。忽必烈即位后,“以西夏子弟多俊逸,欲试用之”。党项人在元朝有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湖广行省平章、知枢密院事、宣政院使、江南释教都总统等……元武宗选唐兀氏为妃,生文宗图帖睦尔,后追谥为文献昭圣皇后。元顺帝妥欢帖木儿时期,每日于内廷和中书聚议大事的八位大臣中就有平章政事阿乞剌,参知政事纳麟两位党项人。
党项人上层在元朝屡次向皇帝建议保护儒士,提倡以儒术治国。元朝实行科举取士后,很多党项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据《元统癸酉进士录》记载,元统元年(1333)一科,党项人进士及第者8人,在元代的色目人中占取士的三分之一,居首位。党项人余阙中本科殿试状元。余阙的后裔后来定居于安徽庐州府。
二. 东迁。
河北保定城北韩庄出土的西夏文“胜相幢”,建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两幢所记人名近百人,其中有不少党项人姓氏。西夏灭亡270多年后,在保定地区还有这么多的党项人,证明西夏灭亡后,有一部分西夏人已东迁。
此外,元至正五年(1345)在居庸关建造的六体文石刻,即梵、藏、八思巴、回鹘、西夏、汉六种文字,其中也有纳麟、智妙弥通等党项人参与此工程。六体文碑中有西夏文陀罗尼经共七十七行。
河南濮阳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与当地发现的杨姓族谱,证明现今居住在濮阳城东柳屯乡十余个自然村中的5000多杨姓居民为西夏凉州土著唐兀氏的后裔。
三. 南徙。
四川康定木雅地区的部分藏民,即为西夏遗民。历史上,英、法学者都曾去调查过。宁夏社科院的西夏学专家李范文教授在上世纪也作了详细调查,认为有一部分党项居民不甘心投降作亡国奴,开始“长征”,他们辗转至木雅,在深山溪谷中建立小邦。明初曾参加助讨明玉珍,立有战功。永乐六年(1408)被授予“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世为明正土司,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嗣绝停止世袭。
在云南发现的清乾隆五十七年撰修的《朵氏宗谱》载:朵儿赤为始祖,传承至今已经24代,分布在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禄劝、玉溪、个旧、东川、昭通等地,估计约数千人。朵儿赤是西夏著名学者、国相斡道冲之曾孙,先世为灵州人。斡道冲之后裔遍及云南各地,据悉,随着历史变迁,在北京、上海、安徽、四川、贵州等地也有斡氏后代,并有一些后裔在欧美和东南亚。
另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西藏王臣记》,以及《贤者喜宴》、《红史》、《黄琉璃》等藏文史籍记载,西夏亡国后,有一部分党项王族曾经迁徙到了西藏的后藏地区,后来融入藏族。有一部分藏化了的党项人后裔还居住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地区。
四. 留居。
西夏灭亡后,还有一部分信奉佛教的党项人仍居住西夏故地。但他们迫于形势而逐渐改名换姓,很快与其他民族融合。
《西夏佛教史略》一书记载从忽必烈时期到元仁宗时期,先后五次印刷190部,计687800卷西夏文佛经,布施于宁夏、永昌等寺院,也可佐证元代宁夏、甘肃及周边地区的西夏遗民人数相当可观。
在鄂尔多斯台地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前旗的巴音陶亥乡和查布苏木聚居着一部分被称为“唐古特斡孛黑坦”的党项后裔,他们已按汉族习俗将唐古特氏族改为唐姓。还有少部分由于依势托庇和趋附名人门第而改为王姓,民国年间也有受马鸿逵之影响,为了当兵而改为马姓。据不完全统计,在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共计约四万余蒙古人中,唐古特约占20%,共八千多人。
在陕北米脂、横山一带居住着许多拓拔复姓和拓姓汉族居民,他们有可能是党项拓拔氏后裔。西夏灭亡后,居住在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的党项拓拔部落为免遭灭顶之灾,改为拓姓,后来逐渐融入汉族。
元至正年间,忽必烈将成吉思汗西征时被俘的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士兵和工匠安置在河西,留在河西的党项人,有一部分融入到了回回民族中。
在甘肃南部迭部地区,至今还居住着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异于他族的,人们怀疑他们是西夏遗民,或是鲜卑、吐谷浑的原始居民。
元朝时蒙古人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兀惕,后渐用以泛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诸部。清初曾沿用此称,满文中西藏作唐古特,并在北京设立唐古特学,教习藏语文。今蒙古语仍称青藏地区及当地藏族为唐古特。
五. 西迁。
据《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在西夏灭亡前,即有一部分西夏人移居中亚。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命去中亚见成吉思汗,抵达原花剌子模国都,看到城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以诸色人为之。”说明徙居中亚的西夏人已经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成为回纥人所依附的对象。
又据元虞集《道园类稿》载:在西夏中过进士的曲也怯祖之子阿波古,从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征中亚,至撒马尔罕。后世代镇守此地,定居中亚,必然与当地人融合了。
西夏灭亡后,他的主体民族——党项人究竟去哪了?根据以上所述,西夏遗民通过四种类型,即汉化、藏化、蒙化,回化,已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