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唐初因中原还是处于诸侯混战,所以党项族又开始与吐谷浑联合起来袭扰西北地区,自唐武德九年之前,党项族侵扰唐朝西北地区就多达十余次,而依靠着这数十次的袭扰,党项族的势力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旧唐书·党项列传》载:“其界东至松洲,西接叶护,南杂春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里”,此时党项族的疆域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北连吐谷浑,南临春桑迷桑等羌地,幅员三千余里。
唐太宗即位后,随着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唐朝开始步入盛世,因此唐周边各族开始又纷纷依附于唐朝。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南会州都督郑元踌招谕党项归附,党项细封氏首领细封步赖率部归降,于是唐太宗就在其地设轨州,授细封步赖为刺史。随后,因细封步赖得到了非常丰厚的赏赐,所以又有许多的党项族部落开始归顺于唐朝,如此唐太宗又设崌、奉、岩、远四州,并以投降而来的各党项族首领为各州刺史。
贞观五年,随着突厥被唐所灭,唐朝开始称霸周边各国,如此内附的党项族部落就变得越来越多,如党项族最强大的拓跋部就是在此时内附的,此时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率众内附,唐太宗册封拓跋赤辞为西戎都督,赐姓李,封平西公。如此,自贞观五年,党项全族基本全内附于唐朝,而唐朝为了方便统治属党项族的地盘,就在这里设置了一系列羁縻府州,并以各部族首领为刺史。此时唐在党项族地区设有懿、嵯、麟、可等32州,以拓跋赤辞为都督,归松州都督府节制。
贞观之后,随着吐蕃在松赞干布的统领下一统西藏地区,吐蕃逐渐成为了地方强国,而后党项族在唐和吐蕃两国间反反复复,时而降唐,时而附吐蕃,举棋不定。
唐广德二年(764年),郭子仪“以党项、吐谷浑部落散处盐、庆等州,其地与吐蕃邻近,易相胁,即表徙静边州都督、夏州、乐容等六府党项于银州之北……以离沮之。召静边州大首领左羽大将军拓拔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赐赉,使还绥其部”(《新唐书.党项传》),此时郭子仪为了防范党项等族受叛将仆固怀恩的唆使,于是建议唐代宗将居住在静边等六府的党项迁到银州以北、夏州以东一带居住,而后唐太宗接受郭子仪的建议,召党项族大首领、左羽林大将军拓跋朝光、拓跋乞梅等五人人朝,对他们厚加赏赐,让他们返回各自部落,安抚部众,然后迁徙庆州、夏州,自此拓跋乞梅居庆州,号东山部;拓跋朝光居夏州,号平夏部。
唐末农民大起义时,黄巢叛乱,平夏部支持唐朝。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十二月,唐僖宗为了嘉奖平夏部,于是赐军号“定难军”,中和三年(883年)七月,黄巢叛乱平定,此战平夏部立有大功,于是加封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为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赐姓李,称李思恭,同时拜夏州节度使。
“拓跋思恭镇夏州,统银、夏、绥、宥、静五州地”(《宋史.夏国传》),此时夏州地区正式成为平夏部的通知中心区域,并成为了平夏部实质上的“割据”地盘,同时也为日后西夏国的建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正如南宋末年史学界胡三省所言:“此拓跋氏强盛,遂为跨据西夏张本”。五代十国时期,谁强平夏部就依附谁,而当时各国为了拉拢他们,也都让他们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
宋朝建立后,夏州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即附宋,赵匡胤延续前代的做法,继续让李彝殷家族世袭罔替夏州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捧率族人投附宋朝,献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自此北宋正式掌控这五州之地,而后宋封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留居京城。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北宋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于是就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自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开始了独立建国之路,他先是弃李姓,自称嵬名氏。而后在第二年,他以避父讳为名改北宋明道年号为显道。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李元昊仿汉字创西夏文,并汇编字书十二卷,定为“国书”,推于全国。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10月11日,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这个时候,党项族进入了极盛时期,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西夏建国后,党项族的势力不断发展,其疆域幅员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今内蒙古阿拉善戈壁与鄂尔多斯草原及西部的巴盟、包头一带,皆属西夏所辖。但正所谓“成也西夏,败也西夏”,党项族因西夏而昌盛,也因西夏而衰败。西夏保义二年(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而随着西夏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陷入了灭顶之灾,他们遭到了窝阔台的灭族。
当然,在当时还有一小部分的党项族得以逃脱。西夏亡国之后,残存的拓拔贵族带领着部分西夏遗民来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在这里他们又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至今,西藏甘孜地区还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此后,随着西夏吴国的灭亡,党项族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为藏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