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对于今天两岸的中国人而言,除了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天涯共此时”外,还有一天对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特殊意义,那就是3月12日,植树节。每年的这一天,大陆和台湾的政要及普通民众通常都会走出家门,参加由机关、团体或学校组织的植树活动。
植树节是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设立的。在他逝世3年之后,1928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完成了北伐,随即将植树节由原来的清明提前到孙中山先生的忌辰。此后,3月12日就成了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日子。
孙中山,在他辞世81周年、也是诞辰140周年后的今天,依然作为文化的符号渗透于两岸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中山公园”遍布全球
“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的中山公园!”6月13日,望着演出舞台两侧各地中山公园密密麻麻的祝贺条幅,几乎每天都到沈阳中山公园晨炼的李大妈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如是表达着她的惊讶。这一天是沈阳中山公园建园80周年庆典,30家各地中山公园欢聚一堂为它庆贺“生日”。其实,早在2002年,在武汉中山公园的倡议下它们还成立了“中山公园联谊会”。
海峡的另一端,从台中车站前面向右步行约10分钟,在自由路二段与公园路中间的闹市中心,始建于1903年的台中中山公园就出现在眼前。园内苍松翠柏,古林参天,林荫幽深,“颇有一片山林之势”。同样的名字,相似的园林格局,还出现在台北、台南、高雄、新竹等地,在这些地方,中山公园都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被隆重推介。
为纪念同一个伟人而命名几十家公园甚至因此成立一个团体,中山公园的际遇在全世界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共有43家中山公园,其中大陆30家,台湾10家,另外3家分布在澳门、日本和加拿大。这些公园虽然位置相隔遥远,却因为同一个名字共享着无尽的情思和追忆。
早在1893年,孙中山起草的《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在他百年之后,中国人正以这样的方式来实践他曾经的理想,这些现在多数是供人们休闲旅游的公园,也让这位伟人续享着全体中国人的爱戴和景仰。
中山路历经岁月沧桑
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出现在南京。
1929年春,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榇,归葬南京紫金山南麓,当时刚刚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计划整修一条柏油马路——“迎榇大道”,这条大道后来更名为中山路。
此后,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开始遍及神州大小城市,相比中山公园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到海南琼山,从新疆乌鲁木齐到台湾省的台北、基隆,这些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的马路,一如当年孙中山的足迹,在中华大地默默经历着岁月的磨洗。
“当年无论是年节国庆,还是游行、‘文革’时造反等政治运动,每一次都离不开中山路。”51岁的高建成曾这样告诉记者,在那些日子里,中山路曾是一代青岛市民的“心理坐标”。
“文革”之后,大陆学界对孙中山的各种研究也渐渐复苏,而这位伟人在台湾的处境却在蒋经国去世后被边缘化。2006年启用的新教科书中,孙中山更是被一些“台独”分子描绘成“外国人”。
这股刻意制造族群分裂的势力也一度波及中山路。2004年9月,台联党“立委”黄适卓就曾公开宣称,“‘正名’从街道开始成效会更好”,叫嚣“将中山路全面拆除、改名”。但台北民众这样说道:“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啊,那是谁也改不掉的。”
中山装或成文化遗产
1911年,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参照日本陆军士官服,设计了一套直翻领、四贴袋服装,这种被称为“中山装”的服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政府官员的正式礼服。毛泽东主席就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一些人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
如今,官员的正式着装虽然已经被西装所取代,但大陆领导人在个别场合下,比如到革命老区视察参观时,还会经常穿中山装。今年5月31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东京出席“2006清凉亚洲”时装发布会时,以一身白色布料的名牌中山装走上T型台,赢得现场的阵阵好评。
而在台湾,男性公务员也一度盛行穿中山装。著名歌手费玉清更是曾被誉为“中山装王子”。
200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孙中山后人孙国雄、孙必成、孙必胜、孙必兴、孙必达、孙必立等人统一穿着笔挺的深蓝色中山装亮相,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
一个月前,广东中山市一家具有70多年研究生产中山装经验的生产商计划联合各方力量,将中山装申报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山装已与中山公园等一样,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
教育思想“连线”海峡
【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刘辉
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作为传承孙中山教育思想的载体,一文一武,跨越海峡,成为两岸融合的又一条纽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孙中山不但是两岸共同推崇的伟大民主革命家和先行者,而且也是世界教育名人。而黄埔军校和中山大学作为传承孙中山教育思想的载体,一文一武,跨越海峡,成为两岸融合的又一条纽带。
黄埔军校:四海一心
11月12日,从广州黄埔到台湾凤山,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两岸黄埔师生以各自的方式共同在中华大地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而此时,距黄埔军校成立也已过了82年。
黄埔军校坐落在距离广州市区约15公里的长洲岛上。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兵变,炮击总统府和粤秀楼。失望之余,孙中山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失败教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觉得只有建立军校和革命军队才能促成中国革命的胜利。1923年8月,历史上著名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为建立军校作准备。代表团中有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和共产党代表张太雷。
陈炯明兵变两周年纪念日,黄埔军校成立。孙中山在一个多小时的开学典礼演说中,道出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在短期内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各地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在黄埔第一期录取生中,共产党员约有五六十人。后来随着局势变化,黄埔军校本部于1927年迁往南京,抗战时因南京沦陷再迁成都。